新质生产力蓬勃向上丨冲刺4000亿元!“新型储能”力量喷涌

来源:大电流电池测试    发布时间:2024-06-14 07:27:19

  6月2日,亿纬锂能欧洲区域总部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揭牌成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通讯员 李德银 摄)

  12年前,亿纬锂能“落子”荆门,一个双向奔赴的“百亿企业”“千亿产业”梦想由此起航。

  与时代同步,才能与时代共赢。亿纬锂能快速裂变,正是抓住了储能时代的机遇。

  “双碳”战略背景下,储能产业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呼之欲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新型储能发展再次提速。

  荆门高新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17个工厂“火力全开”,生产线上,从浆料制备到包膜成品,全程由机器人手臂、物流线、RGV自动化物流小车全自动高效完成。

  在亿纬厂区周边,锂电池上下游企业一家挨着一家。亿纬锂能锂原电池连续7年销量全球第一,动力储能电池名列市场前茅;格林美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占全球市场占有率的15%,其高端产品超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销量居全球第一;恩捷新材料的锂电池隔膜排名全球第一;科达利电池精密结构件市场占有量全球第一;百杰瑞、金泉新材料等企业锂盐生产能力位居国内行业前列……

  亿纬动力现代化的锂电池生产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李德银 摄)

  原材料加工、零部件组装、成品应用、废旧电池回收……在这里,一块锂电池走过它的“前世今生”。

  目前,荆门高新区已成为华中地区锂电池产能顶级规模、产业链布局最全的地区,形成“基础原材料制备—核心部件生产—电芯制造及模组封装—电池产品应用—废旧电池梯级回收利用”的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产业链。

  荆门高新区工作人员说,在园区吆喝一声,就能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负责人聚集起来。

  依托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荆门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2022年荆门跻身中国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十强”,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城市。

  目前,荆门市在高新区规划了26.6平方公里的国际能谷·锂电小镇,力争到2025年,荆门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亿纬动力跻身千亿级企业行列,阔步迈向“华中锂电之都”。

  近年来,随着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纷纷抢滩湖北,湖北已成为国内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锂电项目投资额位居全国第一,锂电池产业基地达74个,位居全国前列。今年1—4月,湖北出口锂离子蓄电池16.15亿元,同比增长122.95%。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锂电池,只是新型储能的热门路径之一。

  202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了新型储能六大技术路线: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

  当前,我省正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用之不竭的空气,能做“充电宝”。今年4月9日,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一次成功,成为“新型储能”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全球压气储能电站由此迈入“300MW级”单机商业化新时代。该工程利用废弃盐穴作为储气库进行空气压缩储能,年发电量可达5亿千瓦时。

  成本较低的铁,可替代资源有限的锂,用作储能。今年初,由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北长江电气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1MW/8MWh全铁液流储能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该项目由光谷企业巨安储能提供全栈式储能解决方案,为长江电气园区打造一套储能时长达8小时的全铁液流储能系统。

  水,也能化身储能介质。央企中国石化,将企业首个“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放在武汉。中国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总经理潘灵永介绍,电解水制氢一方面能够大大降低氢气运输成本,提高供氢效率;另一方面作为储能介质,可以有效解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及并网稳定性问题。目前,氢能装备制造与检测基地一期已在汉建成,具备年产25套加氢装备生产能力,该企业还接连中标山西、广西等地多个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订单已远超去年全年。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大桥现代产业园的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工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6月3日,在江夏的楚能新能源武汉基地,一排排搭载“浸默”电池安全系统的储能PACK箱,正等待操作员有序装机。“浸默”电池安全系统包含“浸默”液冷PACK箱、液冷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汇流柜等。其中,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液态消防介质,可在3分钟内将发生热失控报警的液冷PACK箱完全浸没,实现精准、快速消防。由武汉下线的储能产品,已在甘肃当地的光伏电站服役。

  中能建储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专注于开展大容量储能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船舶电池系统等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储科技总经理孔德凯介绍,其水星系列液冷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可有效提升储能系统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已批量供货并顺利并网,基于在江夏的良好发展,中储科技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湖北一直以来是能源消费大省和能源输入大省,在储能产业的发展上,拥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

  作为九省通衢的交通要道,湖北的经济基础和人才支撑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GGII发布的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区域发展的潜在能力省份排行榜中,湖北省从经济基础、产业配套、人才支撑、要素保障、出海优势、绿电资源、风光配储等七个方面综合评估,位居第五名。

  中国石化、中国能建、中国电投等一批央企已在抢滩布局储能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积累了一批行业领先技术,武汉储能产业正在蓄势聚能;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众多新能源电池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也在湖北省先后投资建设电池基地。

  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的500kWh的钒电池储能系统示范电站。(视界网 王虎 摄)

  省内老牌电池企业纷纷抢滩入局。骆驼股份在光谷设立创新中心,在新能源储能电池领域,加大家庭储能和工业储能产品研制力度。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自主开发钒电池储能系统,计划打造百亿级钒电池储能制造企业。

  湖北省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在电源侧,鼓励新能源企业配置储能设施,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在电网侧,积极地推进储能电站建设,提高电网的调峰能力和稳定能力;在用户侧,鼓励用户配置储能设施,提高用户的用能效率和可靠性。新型储能产业与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为湖北新型储能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湖北省还规划,到2025年,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锂电规划产值排名全国前三。

  5月29日,武汉黄陂区临空产业园50MW/100MWh集中式(共享式)储能电站,一排排集装箱式白色锂电池储能舱整齐坐落。

  这是武汉市首个大规模液冷型储能电站,项目投资约2亿元,总装机容量50MW/100MWh,2022年10月开工,2023年6月建成,为周边临空产业园内的周大福珠宝、爱帝、卓尔宇航、翰宇药业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以及天河机场提供重要供电保障。

  正值中午,气温已达30℃,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出电池储能舱内并没有预料中的闷热。储能电站负责人王靓解释,电池储能舱内配备了液冷技术,通过液体在储能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将电池产生的热量迅速带走,能够长时间保障舱内储能电池在25℃恒温、60%恒湿的环境中工作。这不仅延长了电池的常规使用的寿命,还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整体效率。

  王靓介绍,电站储能电池选用磷酸铁锂电池,共建设15套3.45MW/6.7MWh储能单元。电站接入电网,在低谷时蓄电,高峰时供电,电能通过变压器降压,随后再通过变流器转换成直流充入电池舱中,放电时则相反。当所有单元的储能设备连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巨型“充电宝”。

  记者了解到,作为武汉市首个大规模液冷型储能电站,该站的最大的作用是增强武汉地区电源支撑能力及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电站内还新建一座110KV升压站,110KV线kV侧,作为临空产业园和天河机场的应急电源。电站可在两小时内储存满10万千瓦时电,保证约2.5万户居民一天用电。

  沪渝高速潜江服务区加氢站,工作人员为氢能源重卡加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投建该项目的风脉能源(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是总部在武汉的新能源资产开发投资和管理运营商,目前已在湖北、重庆、山西、江西、河北等省市储备或建成多个项目。当日,记者在位于光谷未来科技城的风脉能源总部看到,技术人员可通过新能源智慧管理平台,对包括黄陂储能电站在内的各大项目实现无人机巡检、设备监控等,实现智慧化管理。

  风脉能源董事长叶毅介绍,临空产业园50MW/100MWh集中式(共享式)储能电站,可大大增强武汉地区电源支撑能力及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作为省级重要调峰资源,解决区域新能源消纳、短时调峰等。该项目投产运行后将接入省级调控平台,明显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武汉市迎峰度夏电力保障作贡献。

  5月29日,楚能新能源武汉江夏基地一工厂,十万级净化车间里,65米全自动双面涂布机正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将浆料均匀附着在铜箔上。而涂布前的铜箔只有6微米厚,薄如蝉翼。

  “涂布工序最重要的是厚度和重量的一致性,同时还必须确保没有颗粒、杂物、粉尘等混入极片。”楚能新能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部总监汪顺舟介绍,运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智能制造技术,产线%。

  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岳黎 摄)

  这样标准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楚能新能源在武汉、孝感、宜昌三大基地,布置了超过40条。汪顺舟说,与同行业相比,楚能的“智造”工厂每GWh厂房面积减少30%,产线%,单位制造成本及能耗降低20%。

  成立于2021年的楚能新能源,被誉为储能行业内的“黑马”。短短3年里,迅速完成从0到1的技术产品破局,超过40款的储能电池、乘用车动力电池、商用车动力电池等产品持续下线,发往全国各地。

  动力市场方面,楚能动力电池去年第四季度连续4个月登榜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将装车到东风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厦门金旅城市电动客车等多种车型,广汽、日产等多笔重量级战略协议加速推进中。在船舶装机领域,楚能与多家船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如“电动湘江”208TEU新能源纯电动集散两用船、安徽首艘“油改电”船舶、武汉光谷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纯电动游船等项目。

  储能市场更是捷报频传。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华能集团、金风科技、湖北港口集团……多家新能源行业内企业牵手楚能新能源。甘肃、广西等地的多个大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也已成功应用了楚能产品。全国最大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三峡能源庆云储能二期示范项目,搭载了楚能自主研发的高压液冷电池预制舱产品,凭借应用了“浸默”电池安全系统,荣获博鳌论坛“2023年度‘双碳’创新科学技术研发案例奖”。

  从动力到储能,“楚能造”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底,楚能新能源与澳洲光伏EPC头部企业Ever Energy签订澳洲储能项目合作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向Ever Energy提供储能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的产品为楚能新能源自主研发的5MWh高压液冷预制舱。

  今年2月,楚能新能源5MWh电池预制舱量产下线,从发布到量产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成为首批量产该产品的行业头部企业。

  武汉市江夏区大桥现代产业园的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工厂里,工人们正在锂离子电池生产线上忙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通讯员 李鸣 龚凌寒 摄)

  “5MWh预制舱是储能行业2024年新一代‘顶流’系统产品,也将成为楚能今年的竞争优势,助推楚能向头部企业靠近。”楚能新能源执行副总裁卜相楠介绍,楚能新能源5MWh电池预制舱采用楚能自主研发的聚能π314储能专用电芯,循环生命长达12000次,同尺寸下系统体积能量提升49%,系统循环寿命提升20%,占地面积减少32%,可在-30℃~60℃的宽温区运行。

  “作为湖北省本土最大的新能源企业,我们已完成武汉、孝感、宜昌三大基地建设并全面投产,拥有超过100GWh有效产能,获得全球超100项产品认证,申报全球专利超3100项。”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说,在研发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与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多重动能释放下,2023年楚能新能源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今年计划产值将冲击300亿元。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