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八届汽车电磁兼容技术国际研讨会武汉召开

来源: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3-12-25 04:58:27 1次浏览

  近年来,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和相关的智能网联技术快速的提升,尤其是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暴涨,带动了车辆内外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需求激增,由此对汽车电子电气系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电磁安全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此背景之下,8月23-24日,2023第八届汽车电磁兼容技术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第八届EMC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主办,武汉专用汽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来自国内外知名主机厂、零部件企业、技术设备供应商与科研机构等近300名企业代表参会。

  “相比于传统汽车,电磁兼容性问题的挑战更为突出。”中国工程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东林院士表示,随着5G物联网、无人系统等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电磁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安全性成为各类智能系统和装备可靠性运行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她看来,当前智能汽车电磁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大多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车系统及电磁兼容正向设计手段切实。汽车电磁兼容正向设计需要贯彻平台系统、设备部件、器件各个层级电磁兼容性设计过程,设计面广、关联性强、复杂度高;二是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和标准化尚待完善。现行的汽车测试标准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智能汽车发展对电磁安全测试带来的新需求;三是关键系统电磁兼容与防护设计需要着重关注。这其中最重要的包含电驱动系统的电磁发射和抗扰设计问题、电源管理系统的高低压电磁抑制设计问题、复杂环境下感知系统的电磁干扰能力提升问题、5G车联网等应用背景下整车系统的视频兼容性问题,以及关键车机系统的电磁环境适应性多边探底等问题。她指出全行业需一起努力,系统性提升汽车电磁安全能力,助力打造安全智能交通。

  中国消费者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提出,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围绕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对汽车领域的质量安全共治工作格外的重视。本次会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一同探讨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的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将继续与中国汽车行业砥砺同行,共同提高汽车安全性、可靠性,保障消费者权益,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方茂东表示,汽车电磁兼容测试一直是中汽中心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中心致力于电磁兼容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不断为行业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据悉,中汽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汽车电磁兼容技术国际研讨会,今年的会议重点是拓展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的全球化视野,切实推动我们国家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和电磁安全性品质的提升。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柳东威主持会议并致辞。他指出,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汽车“新四化”浪潮袭来,EMC测试与设计已经慢慢的变成为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所要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武汉检验中心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聚焦能源系统变革,致力于电磁兼容行业共性技术探讨研究,面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科学技术创新、检测认证及研发验证等技术需求,从“标准法规、测试评价、行业平台”等维度为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支撑。

  中汽中心首席专家、标准院副总工程师、智能网联部部长孙航也认为,当前汽车电磁兼容行业呈现了如下特点:车辆的电子化程度慢慢的升高,学科交叉融合特性显著,汽车已然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移动频谱”载体;外界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电磁工况切换频繁,叠加耦合程度极高;除解决基础的电磁发射问题外,车辆电磁安全是电动车驻车、行驶、充电等各工况的基础保障。

  随着汽车进入智能化、网联化时代,整车控制权从驾驶员主导 过渡到车载控制器主导。人们享受到无人驾驶功能便利的同时,也为自身行车安全增加风险。同时汽车电磁兼容性的关注也由电磁超标影响环境的环保思维转变为电磁干扰影响汽车控制管理系统、信息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汽车产品的电磁安全思维。面对汽车产品研究开发中出现的电磁兼容问题,如何构建统一规范有效的设计路径,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张云蕾指出,国内道路的复杂电磁环境极大地影响着汽车的行驶安全。现今智能网联汽车受电磁干扰后ADAS功能失效,威胁生命安全,而在未来,无人驾驶功能电磁安全评估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汽车电磁安全风险一方面主要通过标准法规严控整车及各项关键件的功能性,另一方面,汽车电磁安全性能验证也是必要且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比亚迪部门经理周宇奎认为,新能源汽车具有高度电子化、集成化的特点,外界各种电磁信号相互叠加、耦合将干扰车辆功能运行,甚至极度影响行车安全,传统抗扰测试方法已不能完全匹配研发测试需求。目前混响式测试技术具有较多优势,比如:随机极化、各向同性、统计均匀;适合大型零部件验证;更贴合新能源汽车腔体环境;适合验证系统中部件的耦合关系等。

  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技术专家王洪超分享经验,电机轴电流对电磁干扰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严重会导致电磁辐射值超标。通过电机轴的电路分析,采用了多种电磁辐射抑制的措施。开发设计阶段进行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并测试验证,结果显示轴电的电磁兼容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中汽中心首席专家姜国凯博士认为,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中国方案,正领跑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汽车网联应用已进入规模化量产时代,而“人-车-路-云”的高效协同,助力智慧交通,提升驾乘体验,护航驾驶安全。

  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全世界汽车市场副总裁Juergen Meyer认为,车企致力于为用户带来良好新体验,打造出的5G技术和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正被年轻一代所追捧。车企在研发新车型阶段中,无人驾驶功能需要改进硬件和车辆在环的测试流程,以避免户外试验场的不确定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华为主任工程师鲁伟介绍,现阶段智能驾驶传感器以摄像头、激光雷达(LiDAR)、毫米波雷达(Radar)和超声波雷达为主。智能驾驶自动化越高,需要的传感器类别和数量越多,传感器的技术指标要求越高,判据越严。

  纳特通信首席技术官杨奎则提出了汽车EMC智慧测试技术与解决方案。杨奎认为,新能源汽车面临的EMC测试挑战包括复杂的电子系统互联、高功率辐射、频谱共享干扰、影响无人驾驶的电磁干扰、内部电子设备噪声影响、低频和高频辐射问题、多通信技术共存、跨国标准差异等。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先进的测试技术和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以确保新能源汽车在电磁环境下的性能和安全。

  在主办方的组织下,为期一天半的会议紧密围绕着现阶段电动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各项电磁兼容的技术难点和痛点提出了各类解决方案,本届研讨会共进行了20个主题报告、一场沙龙会议,以及组织了一次试验室参观。未来,主办方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地推进电磁兼容行业的科学技术创新、检验测试认证、研发验证及标准制修订等工作,在行业技术服务、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