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高水平发展动能澎湃

来源:小九直播下载电脑版官网>    发布时间:2024-01-19 03:07:45 1次浏览

  6月11日清晨,在临近深圳的伶仃洋海域上,随着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与海底沉管精准对接,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全线合龙,又一个跨珠江两岸的重大基础设施即将建成通车。届时,深圳、中山及广州南沙之间,30分钟内即可互通互达。

  从深中通道往南38公里,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连接起香港、澳门和珠海。随着澳车、港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在珠海创业的澳门青年王少毅可以自驾往返于两地,“通关只用几分钟,全程不用下车,十分便捷”。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一大批跨境通道的建成,让大湾区城市间的通行变得前所未有之便利,湾区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不断推进,更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行走在大湾区,城市相互连通,产业串珠成链,文化交融互通,一个世界级的湾区和城市群正跃然而出。

  “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走进广州南沙新区,随处可见的标语牌彰显出南沙肩负的发展使命。

  作为广州港的重要港区,南沙港四期是大湾区首个建成的智慧港口项目,与传统码头不同,这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依托北斗导航和5G技术,码头生产作业所有的环节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整体效率极大提升。”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小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目前,南沙港已开通国际航线多条,集装箱总吞吐量超过1800万标箱。随着通关时效的大幅度的提高,众多冷链进出口企业落户南沙,新鲜的榴莲从泰国的林查班港出发,4天便可抵达南沙港,下船两个小时后便可出现在水果市场上。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粤港澳大湾区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港口群,每年有超过8000万个标准集装箱从此出发,开启“中国制造”的世界之旅。

  从广深港西九龙站出发,18分钟就可以抵达深圳福田站,到广州南站也不过50分钟。今年,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口岸快捷通关后,乘高铁到深圳吃火锅、喝奶茶,临走时再打包一份网红糕点,成为很多香港市民假日休闲游的首选。大湾区内,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通八达,“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形成。

  今年4月,位于东莞虎门港保税区内的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正式启用,该项目实现了香港空港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向东莞乃至大湾区延伸,提升香港国际机场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也填补了东莞航空货运设施和功能的空白。

  黄埔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蔡羿玮介绍说,以往东莞的出口货物如果经香港机场发往全球,需要先在当地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再通过公路运输经深圳口岸运到香港机场货站。如今,出口货物在东莞就能“一站式”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完成航空安全检查,到香港机场后可以直接登机运往世界各地。

  在美邦链通国际航空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玲丽看来,这相当于让东莞的外贸企业有了自己的国际航站楼,出口货物在家门口即可装机,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把前海最高的一座大厦命名为‘国际仲裁大厦’,把视野最好的楼层留给我们做办公室,这显示出前海乃至深圳对于建设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的格外的重视。”介绍自己的办公环境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负责人十分自豪。

  作为全球通行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国际仲裁在高效解决商业纠纷和跨境管辖执行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处长黄郭勇介绍,不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市场主体都希望能够通过独立、公正、高效的方式解决纠纷,慢慢的变多的中外企业认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的公信力,选择到这里化解商事纠纷。2022年,该中心多项重要指标位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受理涉外案件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中心不久前受理的一起涉外案件中,一方当事人是中国东莞的公司,另一方是加拿大公司。双方分别选定了一名来自东莞和一名来自加拿大的仲裁员。为最大限度地考虑审理案件的公平性,仲裁中心指定一名来自香港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首席仲裁员,来自3个法域的3名仲裁员使用英文作为仲裁语言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

  随着湾区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日渐增长,深圳前海在推动粤港澳跨境法律合作、规则衔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在全国首创涉港合同可适用香港法律、请港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鼓励粤港联营律师事务所落地、允许港澳律师持证执业等。截至目前,位于前海的深港国际法务区已集聚司法、仲裁、调解等六大类165家法律服务机构。

  不仅如此,港澳青年可报考内地公务员、省财政资金可跨境拨付供港澳科研机构使用、“湾区社保通” 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跨境理财通”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一大批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成果在大湾区相继落地。前不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联合港澳有关部门共同推出110项“湾区标准”,涵盖粤菜、中医药等25个领域,湾区要素跨境流通因而变得更顺畅有序。

  在港澳创业青年的圈子里,位于深圳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不少港澳青年选择这里作为他们到内地发展的“第一站”。

  27岁的香港青年周盼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大学读书时,他参加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到过深圳、北京等内地城市,毕业后,周盼决定到前海发展,

  “这里的居住条件好,生活便利,环境也让人满意。”目前,周盼服务于一家创业孵化机构,负责对接“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各项活动,希望能帮助到更多香港青年到内地来逐梦。

  自2014年启用以来,由前海管理局、深圳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协会三方共同打造的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孵化香港创业团队460家,累计融资超过30亿元。在广州南沙,11家港澳青创基地累计引进港澳青年创业团队(项目)超过500个。

  2020年11月,香港青年黄钊逸通过公被南沙区商务局录用,成为内地首批港澳籍公务员。入职后,黄钊逸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我对香港比较了解,和港澳企业对接起来更顺畅”。切身感受到大湾区发展的潜在能力,黄钊逸希望更多的港澳青年能来内地城市走一走、看一看。

  为鼓励更多香港青年把握住大湾区发展机遇,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拿出1亿港币支持“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获聘的毕业生可获每月1万港元、最长18个月的津贴,该计划已惠及1000名大学毕业生。

  与此同时,香港因其国际化视野和开放理念,也吸引着不少内地青年南下。2022年年底,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高品质人才通行证计划”,涵盖专业51个。据香港特区政府劳福局统计,截至4月底,该计划接获约2.7万宗申请,1.7万余宗已获批,其中内地人才约占三分之二。

  2021年,香港多媒体设计师邓卓越随家人一起到深圳发展,她在前海青年梦工场创办了一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内地工作和生活,让邓卓越有更多机会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借鉴传统剪纸和年画的手法,融入流行文化艺术元素,邓卓越创作出56个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娃娃形象。香港回归25周年时,邓卓越在香港举办了展览,她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感。

  不久前举办的文化强国论坛人文湾区分论坛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认为,粤港澳三地虽然相对独立发展,但大湾区的人同宗同言,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他建议,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推动大湾区更深入地一体化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林洁 见习记者 裴思童)

  “番茄,/这地上的星辰,/这随处可见的,/丰产的星辰,/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回环缠绕/它的流径,/它无与伦比的旺盛,/它的富足,/没有果核,/没有硬壳,/更没有鳞片或尖刺,/向我们献出了/它色彩热烈的/馈赠/以及它百分百的新鲜。比起南欧国家,番茄作为食物在北欧国家和英美的接受则相对较晚,一些国家直到18世纪才将番茄作为蔬菜栽培。

  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1月12日落幕。业内人士认为,AI应用场景革新了消费电子终端人机交互的体验,加速各类终端电子化、智能化进程,将对消费电子产业链产生巨大影响。

  北斗系统提供的六大星基服务包括:星基增强服务、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以及国际搜救服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农场种植户利用北斗导航播种机种小麦。

  1月17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作为航天发射的“生命线”,安全可靠的“测控通信网”再次上线,能像追踪物流信息一样对发射进行全程掌控。除了精密的技术护航,发射背后,还有一张由无线电波编织成的监测网,时刻对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进行预报预警。

  科技领军企业在整合全世界创新资源、会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创新和营造创新生态等方面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效落实创新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会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科技领军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原动力。

  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将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6%、60.2%和47.6%,三大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保持世界第一。

  据悉,王双明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富油煤资源研究,坚持主张要“降煤、稳油、增气”。此后,该团队又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示范工程,并成功地将富油煤中蕴藏的煤焦油开采出来,最大限度实现了富油煤资源的“取氢留碳”。

  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辉瑞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平台,将自动化实验和AI(AI)相结合,以预测化学物质如何相互反应,从而加速新药的设计过程。

  根据1月11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在5名古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已知最早的性染色体综合征病例。通过对古代DNA进行测序,研究人员之前发现了两名染色体数量不标准的古代人,这中间还包括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婴儿。

  据近期《细胞干细胞》杂志报道,荷兰胡布雷希特研究所研究小组制造了第一个人类结膜的类器官模型。从长远来看,新模型甚至有可能为眼部烧伤、眼癌甚至遗传病患者制造替代结膜。

  酵母是一种有机体,在黑暗中发酵,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阻碍甚至破坏这一过程。由于液泡功能与细胞衰老有关,团队还发起了合作项目,以研究视紫红质蛋白如何能减少酵母中的衰老效应。

  记者15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截至1月15日上午10时,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为全球用户成功完成33871个运算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王亚教授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基于信号关联的新量子传感范式,实现对金刚石内点缺陷的高精度成像,并实时观测了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3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确认的一块皮肤化石碎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动物皮肤化石,比此前的发现至少早1.3亿年。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衍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了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研究团队制备出的这种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其优异性能源于“三宝”,即微观尺度上构筑的超细孔、纳米尺度上强晶间界面结合,以及原子尺度上严重晶格畸变。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悉,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发出首款国产化新型视频高光谱与点云“图-谱合一”传感器。

  《自然·化学工程》创刊号1月12日发表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个能对蛋白质进行工程改造的、由AI(AI)驱动的全自动机器人。最好的策略是,不在这些重复又费力的工作上和人工智能比高低,而是腾出精力在更富创造性、思想性的工作上,展现人类独特价值。

  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通过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发布,标志着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国际互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