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冠宇研究报告:消费锂电迎来重构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来源:大电流电池测试    发布时间:2024-08-05 10:14:17

  公司入局消费锂电二十余载,市占率逐步提升。公司前身为 2007 年哈光宇电 源、佳运科技、光宇国际投资设立的珠海光宇,凭借自 1998 年起的锂电池研发底蕴, 公司在 2010 年成为当时笔电第一品牌供应商,2015 年成为全世界前五聚合物锂电池 供应商并于 2019 年正式更名珠海冠宇。企业具有完善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体系,主 要通过生产并销售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实现盈利。珠海冠宇在 2021 年首次公开发行 A 股上市,同年公司的笔电及平板锂电池全球市占率为 27.17%,全球排名全球第二, 智能手机锂电池市占率 6.84%,全球排名第五,公司未来发展的策略将侧重提升手机 锂电池市场占有率,并计划切入高端电动工具市场,以降低市场容量下降带来的负面 影响。

  消费业务覆盖广泛,深度绑定 3C 行业头部企业。公司基本的产品为聚合物软包锂 离子电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产品有电芯及 PACK,凭借产品在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安全性, 快充性能等属性的行业领头羊,公司全方位覆盖 3C 行业应用领域如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类无人机等。深度绑定客户最重要的包含惠 普、联想、戴尔、华硕、宏碁、微软、亚马逊等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厂商,华为、 OPPO、小米、摩托罗拉、中兴等智能手机生产厂商,以及大疆、BOSE、Meta 等无人机、 智能穿戴厂商,此外,公司目前已进入苹果、三星、VIVO 等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其中,珠海普泽、珠海普 云、珠海凯明达、珠海泽高普、珠海惠泽明、珠海普明达、珠海普瑞达、珠海旭宇、 珠海际宇、珠海际宇二号、珠海普瑞达二号均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徐延铭控制的主体, 该等主体合计直接持股 30.22%,公司股权稳定性高。另外,“共青城浙银嘉汇” 持股 7.94%,“深圳拓金等”包括“深圳拓金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持股 4.27%、 “珠海冷泉投资合伙企业”持股 3.34%、“华夏上证科创板 50 成份交易型开放基金” 持股 2.89%、“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持股 2.27%、“杭州长潘股权投 资合伙企业”持股 2.22%、“淄博易科汇华信三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持股 1.97%。 股权除实控人外较为分散,公司控制权集中,股东方大多为珠三角公司,特别集中 于珠海,有一定的地域性。

  消费类锂电产品为公司营收大多数来自,动力储能电池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公司 主营消费锂电业务,2020/2021/2022 年公司消费锂电业务收入占总营收占比分别为 96.75%/95.48%/91.71%。2022 年公司消费锂电业务占比会降低原因系动力电池 业务强势上升,2022 年公司动力电池收入占总营收 3.62%,同比+2.70pcts。

  营收利润短期承压,长期向好发展。2018-2021 年,公司业绩快速地增长,营业 收入由 47.47 亿元增长至 103.40 亿元,CAGR 为 29.63%。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 109.74 亿元,同比增长 6.13%,增速略有放缓;实现归母净利润 0.91 亿元, 同比下降 90.38%。公司纯收入能力变弱主要系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叠加下游消费需求萎缩 导致公司产能利用率低、动力电池业务产能释放没有到达预期。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 现营业收入 54.74 亿元,同比下降 4.59%;实现归母净利润 1.4 亿元,同比增长 125.06%,盈利能力明显好转。我们大家都认为,2023 年随着原材料价格回稳以及消费需 求复苏,叠加动力、储能电池产能释放等利好因素,公司业绩有望大幅增长。

  毛利率增长迎阵痛,期间费率略有增长。2018 年-2021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从 16.91%上升到 25.15%,2022 年公司毛利率为 16.87%,略有下滑。分业务看,2022 年公司消费类电池产品毛利率 18.62%,其中笔电类/手机类/其他消费类产品毛利率 分别为 21.37%/14.37%/7.95%;动力类电池产品毛利率-30.84%;别的业务毛利率 19.46%。2022 年公司毛利率下滑主要有以下原因:原材料价格上行导致公司无法 及时上调价格将成本上涨传导给下游客户;受通货膨胀、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消 费电子需求端的萎缩导致公司 2022 年产能利用率较低;由于动力电池市场之间的竞争较为 激烈,公司动力类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司对动力类业务资源投入的持续增加, 导致动力类业务亏损。 公司 2022 年期间费用率总体保持稳定,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率分别为 0.35%/7.21%/7.04%/0.20%,2023 年 H1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率分别为 0.42%/10.89%/8.84%/-0.44%;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储备导致研发费 率上升较为显著;随公司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管理及行政人员数量应业务增长需 求增加导致管理费率提升。我们大家都认为随着消费复苏和公司动力电池项目落地,公 司盈利情况或将有所改善。

  传统消费电子需求萎缩,23 年望迎来修复。受疫情影响,居家办公以及居家网 课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笔记本电脑、手机市场需求。根据 Statista 数据,自 2020 年起 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维持在 2 亿台以上,在 2021 年达到 2.61 亿台峰值后,受制 于经济下行带来的需求萎缩,2022 年全球出货量回落至 2.16 亿台。手机方面,由 于全球经济下行以及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预算收紧等影响,智能手机需求慢慢的出现 明显萎缩,同时消费者换机周期被拉长。根据立鼎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 年全球智 能手机出货量为 12.1 亿台,同比下降 11.3%。预计随 5G 及 AIGC 大模型驱动, 对智能手机消费将回暖,IDC 预测 2027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或达 13.17 亿台, 2022-2027 年 CAGR 为 1.7%。

  新兴消费电子市场扩容成为行业长期增量强劲动力。伴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 5G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万物互联时代或加速到来;以无人机、可穿戴设备、AR/VR 设备、电动工具为代表的新兴产品成为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新动力,包括 ATL、珠海 冠宇、三星 LG 在内的多家消费电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正在持续推进新兴市场布局。根据 Mordor Intelligence 数据,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从 2018 年的 197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740.1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21%;根据 IDC 数据,2022 年全球可穿戴 设备出货量 5.16 亿件,同比下降 3.3%,新兴市场需求增加将推动可穿戴设备需求 增加,预计 2023 年出货量增至 5.39 亿件。目前市场 Dyson 等主流消费电动工具企 业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更新迭代打通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下游产品的领域 的细分化,消费电子市场蓝海频现。

  消费类锂电池市场短期承压,2023 年有望扭转。消费类锂电子电池市场则包括 笔电类(含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类和其他消费类(新兴起的产业如可穿戴智 能设备、无人机、电动工具等)。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锂电池行 业出货量达到 957.7GWh,同比增长 70.3%;其中,消费类锂电池占比为 12%,出 货量 114.2GWh,同比下滑 8.8%。国内消费电池出货量受消费电子市场萎靡影响出 现下滑,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660.8GWh,其中消费类锂电池占比7.69%, 出货量为 50.8GWh。我们大家都认为,叠加 5G 和 AI 技术,对于消费电子的需求有望回暖, 对电子设备电池容量、性能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消费电池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 高峰。

  软包锂电池顺应市场高性能标准发展的新趋势。锂电池按封装形式区分,可大致分为 圆柱电池、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其中方形和圆柱的外壳主要是采用铝合金、不锈钢 等硬壳。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的技术发展路径呈现出时尚轻薄化、人体工学外形设计及移动互联性慢慢地加强的特点,加之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射频频段扩张、像素密度提升、 CPU性能增强的背景,因此三类锂离子电池中,直径、重量较大的圆柱电池直接 限制了下游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厚度、轻薄定制程度,虽然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工艺要 求水平低的优势,但其较弱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充放电倍率性能不符合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强续 航、可快充的发展的新趋势;方形电池的性能表现在三类对比下中规中矩,但较为固定 的外观设计不足以满足轻薄、尺寸定制的市场需求;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包装材料 为质量较轻的铝塑膜,虽然工艺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但是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 全性、优秀的散热性以及定制化属性,顺应了消费电子市场轻量化、个性化、安全 以及大容量的需求,因此相较于圆柱、方形电池获得了消费电子行业更多的市场份 额,渗透率在逐年增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笔记本电池软包方案市占率从 2015 年的 49.3%提升至 2020 年的 96.2%;手机电池软包市占率从 53.7%增长至 87.5%,软包方案在消费锂电池市场主导地位已经形成。

  全球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集中度高,全球 3C 锂电池行业 CR5 市占率达八成。 SPIR 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 109.3GWh,同比下降了 9.1%, 下降原因系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主要应用领域需求下降,预计到 2025年出货量将回升至 134GWh。3C 行业细分领域方面,2021 年全球笔电及平板电池 企业 CR5 占比达到约 87%,企业 CR5 仍是中日韩老牌电池企业,按排名先后分别 是 ATL、珠海冠宇、LG 化学、比亚迪以及三星 SDI,市占率分别达到了 37.3%、27.2%、 11.5%、6.3%、4.4%;2021 年全球手机电池企业 CR5 市占率为 74%,排名相对笔 电企业 CR5 稍有不同,按排名先后分别为 ATL、三星 SDI、比亚迪、LG 化学、珠 海冠宇,ATL 以 39%的市占率稳坐龙头,其余四家市场占有率均在 10%左右。我们认 为,日韩企业战略重心的转移叠加下游客户降低供应链单一依赖风险的因素使得国 产锂电企业存在充分的成长空间;同时,这是公司未来几年在 3C 消费锂电池行业 关键客户相关领域份额持续提升的重要依托之一。

  5G 加速渗透、供应链优化,国产企业迎来消费领域新机遇。随着国内 5G 基础 设施、相关技术的完善,下游客户特别是手机厂商顺应 5G 换机消费需求加快的市 场趋势以及自身提升供应链安全性的需求,对电池供应链完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加之存量时代下游客户对成本控制的重视以及消费电池行业技术迭代速度的放 缓,国内优秀电池企业技术水平与日韩企业已无明显差距,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在全 球范围内市占率、认同度逐年提高,供应链中的海外企业占比显著下降。国家发改 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分别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 Vivo,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21.6%、18.8%、12.7%、8.6%、8.2%。随着国产手机品 牌在全球市场市占率的提升、消费锂电供应链国产比重加大,国产消费锂电池企业 市场占有率增长态势强劲。

  锂电消费大国红利持续,国产消费锂电企业加速替代布局。海外电池头部企业 战略重心已然转向动力领域,消费锂电布局收缩态势不可逆。中国作为全球锂离子 电池的消费大国,需求长期增长态势不会改变,国内外消费锂电市场份额格局正经 历快速迭代。除战略重心的转移外,国内消费电子庞大的市场规模驱动电池企业快 速扩张以承接日益增长的消费锂电市场份额,同时如珠海冠宇、欣旺达等头部企业 持续发散着对国内二线电池企业的带动作用,加之中国工程师人才红利、市场规模 化程度高带来的成本下降的特点,替代布局的形成增速加快。 公司在消费类电池领域保持行业头部领先地位。公司长期服务于全球知名的笔 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品牌厂商,是全球消费类电池主要供应商之一。公 司基于多年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储备,不断扩大在现有客户如惠普、联想、戴尔、华 硕、宏碁、微软、亚马逊等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厂商以及华为、OPPO、小米、联 想、中兴等智能手机厂商中的供货份额。同时公司顺利通过新客户的技术平台测试 及质量审核,公司在全球头部终端厂商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统计报告,2022 年公司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 为 31.09%,全球排名第二;公司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为 7.43%,全 球排名第五。

  全产业链增强客户黏性,强技术壁垒造就产品性能优势。公司锂电研发、生产 及销售业务运营二十余载,自 2001 年原母公司达成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量产,2011 年实现了从电芯制造领域向 PACK 领域的扩展,形成了聚合物软包电池方案的全产 业链,为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生产制造供应服务。基于锂电深耕基础以及优秀的研 发模式,公司就软包锂电池核心竞争指标筑起技术壁垒。能量密度方面,公司战略 性布局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发,通过使用高能量密度正极、负极、新型隔 膜等关键材料,大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能量密 度较上一代电池产品能量密度提升 3.5%以上,循环寿命可达 1000 次以上。高温电 池技术方面,公司开发出的高温电池技术适用于高温高 SOC 使用环境,使用寿命可 达 3 年以上。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方面,电池循环寿命可提升 30%以上(循环寿命 大于 1,000 次),低温(-20C)环境下放电容量保持率可提升 50%以上。快充技 术方面,公司开发出可支持不同倍率(如 1.5C/3C/5C/10C/15C)的快充电池,充电 速度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同时,公司研发 STP 技术使电池内阻降低 40-45%、 2C 充电温升降低 4-5C、2C 充电恒流充入比提升 25-30%;全自动异形叠片技术 使模切精度提升 50-60%、叠片精度提升 40-60%。 公司在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技术实力积累雄厚。2022 年公司新增专利申请数量 再创新高,新申请发明专利 403 项,实用新型专利 400 项,外观设计专利 1 项。截 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公司拥有已授权有效国内专利 1182 项,其中发明专利 348 项,实用新型专利 822 项,外观设计专利 12 项。

  头部 3C 客户深度绑定,行业竞争重叠度小。消费锂电业务方面,冠宇主要客 户聚焦于全球知名笔记本电脑、手机厂商,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备公司 类似业务的同行业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欣旺达亿纬锂能以及鹏辉能源亿纬锂能消 费锂电客户群体主要为可穿戴设备、蓝牙设备、电动工具、电子雾化器等消费类领 域客户,且涉及细分客户群体较为分散,因此与冠宇客户竞争重叠度小;鹏辉能源消费锂电业务销售规模仅为 1.3 亿元,且客户领域主要涉及新兴消费,与冠宇客户 重叠度小;欣旺达与冠宇在手机厂商客户群体中重叠度较高,包括华为、OPPO、 小米等,但在笔电方面冠宇拥有惠普、戴尔、华硕以及宏碁等众多海外知名客户; ATL 与冠宇在手机、笔电客户重叠度较高,但前者主要供量苹果以及三星,近年来 冠宇也进入对应公司供应商体系,份额格局有待重构。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长坡厚雪,2025 年有望超 50%渗透率。新能源汽车作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肩负着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进 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688.7 万辆,同比增加 95.6%, 渗透率为 25.6%。面对新能源车补贴退坡,整车企业通过采取整车降本、终端优惠、 调整配置策略等方式来刺激需求,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已从政策驱动逐渐向市场驱 动过渡。我们大家都认为,国补退坡对新能源市场的影响有限,2023 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且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预计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 销量提升至 850 万辆,同比提升 23.42%;预计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于 2025 年、 2030 年分别实现超过 1272 万辆、1830 万辆,市场渗透率将分别超过 50%、60%。

  在“双碳”背景下政策持续利好储能市场。随着 2021 年全国两会上将碳达峰、 碳中和“3060”目标列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以光伏、风 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凸显,储能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 市场需求旺盛,家庭储能、通讯备电、工商业储能均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行业将迎 来巨大发展机遇。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3》,2022 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 投运装机规模达 13.077GW,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要地位;预计 2027 年新型 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138.4GW,2023-2027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 60.3%; 预计未来 5 年,年度新增储能装机呈平稳上升趋势。

  动力电池具有前景长远广阔、降本竞争以及高壁垒三个行业特征,企业增益侧 重供应链管理,市占率发展取决于技术突破。

  1.前景长远广阔:电动载具高速增长的市场渗透率以及储能充足的市场潜力,具备 长远发展属性。根据中商情报网、起点研究数据,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从 2019 年的 135GWh 增长至 2025 年的 3010GWh,复合增长率高达 67.8%。加 之锂电池自身下游丰富的产业链,拥有动力、储能、传统与新兴消费以及电动工 具等多条赛道,具备多领域覆盖的发展宽度。

  2.降本竞争:动力电池的核心竞争力是“三高一长”: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倍 率、长循环,性能与性价比在竞争格局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动力电池在电动车中 成本占比最高为 40%,而电池成本之中 70%-80%都为直接材料,当前锂电池上 游原材料自 2021 年始的涨价以及技术迭代放缓,降本工作成为了企业间竞争的 关键因素以及企业自身利润率回升的重点管理环节。降本重心根源是材料,材 料降本关键因素则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上游采购话语权、下游议价权以 及批量生产能力等。

  3.高壁垒:2021 年 12 月 10 日,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 年 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 年本)》,对锂离子电池 行业企业的研发经费、独立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实际产能利用率、生产工艺、 产品质量检测能力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上述规范的推 出,将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行 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而动力电池壁垒主要体现在生产以及技术两方面: 1)高标准化生产要求:一个车用电池在保证多模组、数千个电芯要求下的大批 量生产中需要兼顾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快充等性能的一致性、稳定性 和经济性; 2)技术附加值: 根据《中国制造 2025》,到 2025 年电池的单体密度要达到 400Wh/kg,到 2030 年要争取 500Wh/kg。但从中长期行业趋势来看,通过改变现有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以及物理特性达到对能量密度的提升的天花板日渐突 显。因此,降低电解质中液体的含量,以提高其电化学窗口并从而实现能量密度、 安全性能的提升,成了行业一大研发热点。海内外各龙头企业也在固态电池领域, 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三种主流路线进 行了一系列的产业化探索。

  启停电池切入、产能规划及客户开拓齐头并进。公司 2017 年前作为哈光宇子 公司,无战略自主布局决策权、背负债务压力,且消费锂电优质客户的供货需求庞 大,叠加资本化运作进程较慢,促使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入场较晚,错过动力电池提 前布局时机。公司于 2021 年 10 月完成上市,作为动力电池后入局者,总体体量较 小,面对的竞争格局更为激烈。 产能投入规划方面,公司现有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约 3GWh,据 2021 年 11 月 18 日公司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冠宇电池有限公司拟投资 40 亿元在浙江嘉兴 海盐县新建产能 10GWh 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产能将达到 4GWh,项目分两期进 行,目前项目一期处于厂房装修阶段,项目二期完成土地摘牌以及厂房、产线 日公司公告,公司将在重庆万盛经开 区平山产业园区建设 6 条高性能新型锂离子电池智能化生产线GWh 高性能新型锂离子电池产能规模,主要为储能电池,目前项目已完成首期 321 亩土 地的摘牌,预计 2025 年投产;据公司 2023 年 5 月 22 日公告,公司子公司浙江冠 宇拟投资 103 亿元于德阳建设 25GWh 动力电池生产项目,预计建设期 42 个月。公 司产能扩张将为后续动力布局和客户开拓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新增长曲线布局。

  公司将动力电池“滩头堡”分为车用启动(启停)电池、PHEV 动力电池、BEV 动力电池三个子方向依次递进。公司选择从启停电池向动力电池过渡的主要原因包 括两点:一方面启停电池与动力电池研发内容相近,且在电池容量、电池种类上差 别较小,两者都具有容量大、可快速充放电的性能,种类都包括有铅酸电池和锂电池, 但启停电池成本只有动力电池的 5%,适合作为切入动力电池的“滩头堡”;第二方 面,公司在锂电池行业具有深厚底蕴,启停电池产能投入产出效率高,能更快地与 车企合作,为动力电池发展进行磨合。12V 和 48V 低压系统启停电池目前已经获得上汽集团智己 LS7 车型的 12V 锂电池定点,并与通用、豪爵、康明斯、中华汽车等 厂商就 12V、48V 的 HEV 电池及储能电池供应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第一代 12V 启停电池已经完成开发,目前正在以第一代 12V 启停电芯为基础,进一步研发 第二代启停电池,项目已进入试产验证阶段,预计12V启停电芯冷启动能力提升50% 左右。

  动储电池产品获多客户定点。公司全资子公司冠宇动力电池于 2022 年 6 月收 到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采购意向书,柳州五菱选择冠宇动力电池作为其锂 电池系统总成零部件供应商,为其开发和供应 PHEV 动力电池系统,主要车型为 MPV,BEV 电池容量介于 20KWh-50KWh,PHEV 电池容量处在 40KWh 左右,两者 性能更为接近,此次合作珠海冠宇实现了向动力电池拓展的新突破,动力电池业务 成为公司新增长曲线前景愈加明朗; 储能电池方面,鉴于体量较小的实际情况,公司将根据订单需求情况调整产线 建设进展速度,公司已陆续进入中兴、Sonnen、南网科技等国内外知名系统集成商 的供应链体系,并已开始批量供货。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整体供不应求的大环境 下,公司车用低压电池获得多家国内外著名主机厂定点,农业无人机电池持续为大 疆等主流客户供货,储能电池也于 2022 年 7 月开始批量出货。

  技术创新底蕴深厚,推进前瞻性研发。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 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积累了从产品结构设计、工艺设计、 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质材料及设备工艺的研发与改进经验,具备强大的持 续研发能力。经过 24 年锂电池的研发,公司已经充分掌握了包括电芯、PACK 在内的 锂电池全产业链各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公司动力类电池相关核心技术仍在不断研 发中,但相关关键技术已覆盖上游、中游等多个环节,涵盖 6 大类有关技术共 29 项 专利,主要包括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动力电池电解液技术、工业无人机用快充及 高功率技术、车用 7000W/kg 高功率技术、12V 磷酸铁锂启停电芯技术以及 MES 系统。 公司动力电池电解液技术、工业无人机用快充及高功率技术、12V 磷酸铁锂启停电芯 技术均已迈入量产阶段。 动力电池方面:公司在强化动力电池“三高一长”核心竞争力中围绕能量密度、 产品更新换代、电池寿命、低温性能等多个方面展开前瞻性研发,公司借鉴集成产 品研发(IPD)的管理思想,构造了从理论模型到产品验证的快速高效研发流程,预 研项目持续稳步推进。公司为知名两轮摩托车品牌定制开发了电摩电池,2021 年 LFPEV 第四代电池等多个项目顺利进入量产阶段,并成功开发了 270wh/kg 的电动 汽车高比能电池。2022年公司BEV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和突破,实现320Wh/kg 能量密度的同时实现≤18min 的充电时间。公司进一步钻研无人机动力类电池,新一代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3%,大倍率充放电循环寿命提升 20%。 储能电池方面:公司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储能用长寿命电池、高能量密度电池、 低温充放电池、快充快放电池、低成本电池。在储能电池方面公司目前取得阶段性 进展:(1)成功开发了 175Wh/kg 的磷酸铁锂体系并且针对性地提升了产品的寿命 以及产品高、低温适应性,(2)在长循环技术上实现突破,达到万次以上的寿命能 力。公司在动储电池领域研发布局中的电芯研发基础和性能指标都具备先进性。

  公司系全球消费类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主要供应商之一,长期服务于全球知 名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电动工具、无人机等领域客户。

  (1) 3C 类产品受经济下行影响,2022 年需求量略有萎缩,公司长期绑定头部笔 电类、手机类客户,有望通过提高在头部厂商的市场占有率缓解冲击。2023 年,随着 消费锂电的复苏,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有望加速回升。2022 年,公司消费类电池业 务营收 100.65 亿元,同比增长 1.95%。公司逐步完善多元化产品发展路线,公司除 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产品领域外,在智能清洁电器、电动工具、电子烟等市场领 域取得阶段性进展。我们预计公司3C类产品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1.70、 128.10、149.45 亿元,同比增长 13.96%、11.68%、16.67%;毛利率方面,随着原 材料价格回调,锂电产品毛利提升,预计 2023 年-2025 年毛利率分别为 21.5%、 23.8%、24.5%。

  (2)动储电池业务受益于新能源板块高景气,下游新能源汽车产能释放,相应配 套的动力及消费类锂电池将加速放量;公司车用低压电池获得通用、上汽、捷豹路 虎等多个车型项目定点,PHEV 动力电池系统开始获得定点。储能业务方面,公司 已陆续进入中兴、Sonnen、南网科技等国内外知名系统集成商的供应链体系并已开 始批量供货。公司于浙江规划年产 2.5GWh 的产线慢慢的开始量产供货,浙江年产 10GWh锂离子动力电池及重庆年产15GWh高性能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正在有序推 进中。我们预计公司动储电池业务 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9.92、29.77、56.57 亿元,同增 150%、200%、90%。电池厂商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能够凭借消费锂电 优势布局动力、储能电池领域,毛利率或扭亏为盈,2023-2025 年毛利率分别为-8%、 10%、13%。

  (3)公司别的业务受到消费类及动力类锂电池业务增长的带动,保持与过去相持 平的增速与毛利率。我们预计公司别的业务产品 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5.64、 6.20、6.82 亿元,同比增长 10%、10%、10%;预计 2023-2025 年毛利率为 20%, 保持稳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