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价格打下来了!医保患者自付不到2万元

来源:消费电子电芯测试    发布时间:2024-02-10 13:41:10

  7月3日,准备出院的曾玉(化名)很惊喜。她因房颤(心房颤动,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寻求治疗,手术前缴纳了3万元押金,本以为出院时还要补交一些费用,没想到竟被退回了1万多元。

  原来,7月1日起,由福建牵头组织的心脏介入电生理类、腔镜切割吻/缝合器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广东落地,曾玉成为首批受惠的患者,其所用的手术耗材平均降价近五成,整台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自付费用从3万多元降至1万多元。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宋旭东介绍,根据能量方法不一样,导管射频消融术可分为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脉冲消融3种,其中射频消融是目前的主流方式。本次集采涉及的主要是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的耗材。

  集采落地后,宋旭东为房颤患者算了一笔账:以常用的耗材品牌为例,一台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大约要花8万—10万元,其中6万—7万元是耗材费用,以广州医保报销约70%计算,以往患者自付费用在3万元上下;集采落地后,耗材费用下降30%-50%,患者自付费用也就从3万元以上降到了1.5万—2万元。

  “几乎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比如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还有一些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都能够最终靠消融处理问题。”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薛玉梅介绍,以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例,手术成功率在97%以上,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在90%以上,持续性房颤也有70%-80%。

  听起来科技含量非常高,效果也很好,那么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创伤大吗,需要全身麻醉吗?

  “仅7月1日当天,我们科就完成了9台导管射频消融手术。”薛玉梅介绍,常见的手术方法是从股静脉或股动脉穿刺,在X线透视和三维导航技术指导下,将电极导管通过外周大血管放置到心脏的一定部位。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患者会被局部麻醉,而意识保持清醒。“如果有不舒服可以和医生交流,医生可以及时做调整,并指导患者克服疼痛。”

  治疗时,医生将射频消融电极导管对准心脏的异常位置(以治疗房颤为例,常见的位置是左心房),接通射频电能发生仪,使特定部位的心肌缓慢升温,发生脱水、干燥,继而永久丧失传导电流的功能,从而治疗心动过速。整个手术过程大约需要1.5-3小时。

  “可见的伤口只有腹股沟处的几个小针孔。”薛玉梅说,患者术后6-8小时就可以下地走路,1-2天就能出院回家休息;术后一个月内不进行剧烈活动,并定时复诊即可,“像学生或者在办公的地方工作的人群,术后一周都能上课、上班了。”

  对房颤患者而言,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好处在于既能根治疾病,也没有药物毒副作用。但由于手术价格相比来说较高、知晓率较低,目前每年的手术量还不大。

  “如今大家提起冠心病、心梗、心绞痛,基本都知道要放支架,提起高血压知道要吃降压药。但老百姓对房颤的知晓率相对还比较低,可能不足10%。”薛玉梅介绍,房颤的症状虽轻,危害却很大。

  首先,房颤发生时,心耳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最常见的是脑栓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

  其次,长期房颤还会引起心脏扩大,导致或加重心衰。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300万人,其中有20%-40%是房颤患者,也就是有60万—120万人是由房颤引发的中风。”宋旭东说,与之相对应,每年新发的心梗病人数量是50万,“二者的危害是相当的,但与PCI(冠脉支架植入术)每年百万级别的手术量相比,房颤患者的手术量非常低。”

  据统计,2020年中国房颤患者人数达1159.6万人,但导管射频消融的手术量仅为10万例左右,相当于每100名房颤患者中只有1人接受手术。

  “以往医保对房颤治疗的支持力度已经很不错,如今集采落地,更多患者能打消经济方面的疑虑,选择接受手术。”薛玉梅说,近期该院就安排了几名存在经济困难的患者择期到7月1日后再做手术,以减轻其负担。

  宋旭东表示,每年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是普及房颤危害、宣传治疗方法的重要节点;这次集采落地,也为进一步推广导管射频消融术提供了契机。“过去由于价格问题,有时医生也很难向患者推荐导管射频消融术。集采后,这样的情况有望得到一定的改善。”

  如今,集采把射频消融手术费用的“大头”——耗材价格打了下来,为确有经济困难者逐步降低了治疗门槛,也降低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随着知晓率的提升,慢慢的变多的房颤患者有望得到更妥善的治疗,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