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3-11-07 17:38:50

  现今的大电流连接器的防水尾管端及其连接的弯头转角壳体与插座只能固定角度无法旋转或小角度的调整没办法做到360度旋转,在安装大电流连接器时,受结构的限制,有时现有的角度并不方便安装,使得产品的应用受到限制,若能调整防水尾管端的角度,大电流连接器会更方便使用,目前类似的大电流连接器产品大多结构较为复杂,且体积巨大,不仅组装工艺较复杂且成本高,而且当大电流插头和插座脱离时,如果过快分离会产生电弧,需要延迟脱离才更安全,但是如果只是人控制,很难保证每次均能控制好脱离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最大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可以辅助完成脱离时间控制且弯头转角壳体与插座能够360度旋转的大电流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包括大电流插头和插座,插座套接大电流插头;大电流插头包括弯头转角、第一卡接机构、第二卡接机构和插头壳体组件;弯头转角包括大电流端子和弯头转角壳体;弯头转角壳体一端设有连接孔,大电流端子沿连接孔的轴向向外凸出;插头壳体组件套设于大电流端子外侧,且插头壳体组件与弯头转角壳体在连接孔360度旋转的转动连接;插座套设于插头壳体组件外侧,插座设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与大电流端子嵌套式连接;插座外壁设有周向的环形卡位凸起,环形卡位凸起背向连接孔的一侧面为垂直插座外壁的环形面;第一卡接机构和第二卡接机构连接弯头转角壳体,第一卡接机构的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接机构的卡扣位置在沿连接孔的轴向依次靠近连接孔;当大电流连接器工作时,第一卡接机构与环形卡位凸起卡扣连接,第一卡接机构限定插座沿连接孔的轴向运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防水尾管端;防水尾管端固定连接弯头转角壳体的另一端,电线沿轴向贯穿防水尾管端并连接弯头转角。

  进一步地,插头壳体组件与插座卡扣固定连接;插头壳体组件外壁设有第一卡位槽,卡位槽周向设于插头壳体组件侧壁;连接孔内壁设有第二卡位槽,第二卡位槽沿连接孔内壁周向设置;第一卡位槽与第二卡位槽正对构成环形卡位空间;大电流插头还包括开口卡环,开口卡环周向设于环形卡位空间,沿连接孔轴向定位弯头转角壳体和插头壳体组件。

  进一步地,插头壳体组件外壁设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卡位凸起;插座设有与卡位凸起适配的卡位槽;卡位凸起插入卡位槽。

  进一步地,插头壳体组件包括插座壳体和插头胶芯;插头胶芯插入插座壳体且套设于大电流端子外侧。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机构包括第一卡勾、第一扭簧、第一卡槽和第一轴杆;第一卡勾包括第一卡勾主体、第一卡位凸起和第一支杆孔;第一卡勾主体中部的两侧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支杆孔,位于第一支杆孔两侧的两头分别第一卡位端和第一开启端;第一开启端包括防触碰锁定机构;第一卡位凸起设于第一卡位端的面向连接孔的一侧;第一卡槽设于弯头转角壳体,第一卡槽垂直连接孔的轴向两个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卡槽轴孔;第一轴杆贯穿两个第一支杆孔和两个第一卡槽轴孔;第一扭簧的螺旋部分设于两个第一支杆孔之间及第一卡勾主体与第一卡槽底部之间,并且套设于第一轴杆贯外侧;第一扭簧的抵顶端由第一卡槽底部向外抵顶第一卡勾主体的第一开启端,其抵顶位置位于第一卡槽轴孔与防触碰锁定机构之间的部位。

  进一步地,第一卡勾设有第一引导斜面,第一引导斜面由第一卡位端的端部到第一卡位凸起轴向的端面。

  进一步地,第二卡接机构包括第二卡勾、第二扭簧、第二卡槽和第二轴杆;第二卡勾包括第二卡勾主体、第二卡位凸起和第二支杆孔;第二卡勾主体中部的两侧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二支杆孔,位于第二支杆孔两侧的两头分别第二卡位端和第二开启端;第二卡位凸起设于第二卡位端的面向连接孔的一侧;第二卡槽设于弯头转角壳体,第二卡槽垂直连接孔的轴向两个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二卡槽轴孔;第二轴杆贯穿两个第二支杆孔和两个第二卡槽轴孔;第二扭簧的螺旋部分设于两个第二支杆孔之间及第二卡勾主体与第二卡槽底部之间,并且套设于第二轴杆贯外侧;第二扭簧的抵顶端由第二卡槽底部向外抵顶第二卡勾主体的第二开启端。

  进一步地,第二卡勾设有第二引导斜面,第二引导斜面由第二卡位端的端部到第二卡位凸起轴向的端面。

  进一步地,环形卡位凸起迎向连接孔的一侧面为由插座外壁到环形卡位凸起外壁的连接引导面。

  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与现有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更优的零件设计和结构布局,插头转角弯头壳体内凹式设计不仅使得其体积更小巧,也减少了整个产品的重量;具有可以360度旋转以及二次锁紧功能,360度旋转可以使大电流连接器安装和使用更方便;二次锁紧功能使大电流插头与插座两步分离,可以辅助延迟大电流插头与插座分离时间,使用更安全。所有外壳均采用合金压铸工艺,不仅减少了加工所需的时间,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可以大规模推广使用。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中大电流插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圈A内为局部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一实施例,包括大电流插头2和插座1,插座1套接大电流插头2;大电流插头2包括弯头转角24、第一卡接机构22、第二卡接机构23和插头壳体组件26;弯头转角24包括大电流端子241和弯头转角壳体21;弯头转角壳体21一端设有连接孔211,大电流端子241沿连接孔211的轴向向外凸出;插头壳体组件26套设于大电流端子241外侧,且插头壳体组件26与弯头转角壳体21在连接孔211处360度旋转的转动连接;插座1套设于插头壳体组件26外侧,插座1设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与大电流端子241嵌套式连接;插座1外壁设有周向的环形卡位凸起11,环形卡位凸起11背向连接孔211的一侧面为垂直插座1外壁的环形面;第一卡接机构22和第二卡接机构23连接弯头转角壳体21,第一卡接机构22的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接机构23的卡扣位置在沿连接孔211的轴向依次靠近连接孔211;当大电流连接器工作时,第一卡接机构22与环形卡位凸起11卡扣连接,第一卡接机构22限定插座1沿连接孔211的轴向运动。

  在使用时,插座1套设在大电流插头2上,插座1上的环形卡位凸起11卡扣连接,在转动弯头转角壳体21时,插头壳体组件26与弯头转角壳体21相对运动,第一卡接机构22与环形卡位凸起11也相对的在周向发送相对移动,环形卡位凸起11,弯头转角壳体21可以与插座1实现360度旋转,因此大电流连接器在安装和使用时受角度限制更小,使用更方便,环形卡位凸起11适用360度旋转的情况,不易发生不正常脱离卡扣的情况。

  在大电流插头2和插座1分离时,先使第一卡接机构22放开对环形卡位凸起11的卡扣,之后使大电流插头2和插座1分离,直到第二卡接机构23卡扣环形卡位凸起11,再使第二卡接机构23放开对环形卡位凸起11的卡扣,使大电流插头2和插座1完全分离;在分离过程中有两次脱离卡扣操作,在第二卡接机构23卡扣环形卡位凸起11时,大电流插头2与插座1分离以实质分离,且产生断电反应,在完成第二次脱离卡扣操作的时间内断电反应结束,这样做才能够避免断电反应时产生的电弧危害到操作者,使用更安全。

  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水尾管端25;防水尾管端25固定连接弯头转角壳体21的另一端,电线起到防水作用,而且在电线使用方位发生变动时,防水尾管端25也可以跟随变动,使用更方便。

  参照图2-3,在本实施例中,插头壳体组件26与插座1卡扣固定连接,在插头壳体组件26与大电流端子241相对周向运动时,插头壳体组件26与插座1同步;插头壳体组件26外壁设有第一卡位槽264,卡位槽周向设于插头壳体组件26侧壁;连接孔211内壁设有第二卡位槽212,第二卡位槽212沿连接孔211内壁周向设置;第一卡位槽264与第二卡位槽212正对构成环形卡位空间28;大电流插头2还包括开口卡环27,开口卡环27周向设于环形卡位空间28,沿连接孔211轴向定位弯头转角壳体21和插头壳体组件26。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不但连接插头壳体组件26和弯头转角壳体21,而且不会妨碍插头壳体组件26和弯头转角壳体21间的旋转,实现360度旋转。

  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插头壳体组件26外壁设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卡位凸起262;插座1设有与卡位凸起262适配的卡位槽;卡位凸起262插入卡位槽。插头壳体组件26可以在周向旋转时受结构限制,可以与插座1同步。

  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插头壳体组件26包括插座壳体261和插头胶芯263;插头胶芯263插入插座壳体261且套设于大电流端子241外侧。插头胶芯263起到绝缘的作用,插座壳体261上设有卡位凸起262和环形卡位凸起11。

  参照图1和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机构22包括第一卡勾221、第一扭簧222、第一卡槽223和第一轴杆224;第一轴杆224可以是铆钉;第一卡勾221包括第一卡勾主体2211、第一卡位凸起2214和第一支杆孔226;第一卡勾主体2211中部的两侧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支杆孔226,位于第一支杆孔226两侧的两头分别第一卡位端2212和第一开启端2213;第一开启端2213包括防触碰锁定机构2216,实现CPA功能;第一卡位凸起2214设于第一卡位端2212的面向连接孔211的一侧,第一卡位端2212设有沿第一卡勾主体2211的加强筋,增加第一卡位端2212的强度;第一卡位凸起2214为第一卡接机构22的卡扣位置;第一卡槽223设于弯头转角壳体21,第一卡槽223垂直连接孔211的轴向两个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卡槽轴孔225;第一轴杆224贯穿两个第一支杆孔226和两个第一卡槽轴孔225;第一扭簧222的螺旋部分设于两个第一支杆孔226之间及第一卡勾主体2211与第一卡槽223底部之间,并且套设于第一轴杆224贯外侧;第一扭簧222的抵顶端由第一卡槽223底部向外抵顶第一卡勾主体2211的第一开启端2213,其抵顶位置位于第一卡槽轴孔225与防触碰锁定机构2216之间的部位。

  防触碰锁定机构2216可以沿第一卡勾主体2211滑动,防触碰锁定机构2216包括防按压凸台2217,第一卡槽223内设有阻挡平台226;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一卡位端2212受阻挡,根据杠杆原理,防按压凸台2217与阻挡平台226重叠,阻挡平台226阻挡第一开启端2213,使第一开启端2213无法按压。

  当需要分离大电流插头2和插座1时,推动防触碰锁定机构2216,使防按压凸台2217与阻挡平台226错开,按压第一开启端2213,第一开启端2213可陷入第一卡槽223,利用杠杆原理,第一卡位凸起2214被抬起,卡扣结构即会解开,插座1可以向外抽。

  第一卡接机构22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所占空间小,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大电流连接器的整体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勾221设有第一引导斜面2215,第一引导斜面2215由第一卡位端2212的端部到第一卡位凸起2214轴向的端面。在插座1与大电流插头2扣合连接时,环形卡位凸起11沿第一引导斜面2215顶起第一卡位凸起2214,第一引导斜面2215方便第一卡位凸起2214越过环形卡位凸起11并卡扣环形卡位凸起11,减少卡扣的阻力。

  参照图4和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接机构23包括第二卡勾231、第二扭簧232、第二卡槽233和第二轴杆234;第二轴杆234可以是铆钉;第二卡勾231包括第二卡勾主体2311、第二卡位凸起2314和第二支杆孔236;第二卡勾主体2311中部的两侧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二支杆孔236,位于第二支杆孔236两侧的两头分别第二卡位端2312和第二开启端2313;第二卡位凸起2314设于第二卡位端2312的面向连接孔211的一侧,第二卡位端2312设有沿第二卡勾主体2311的加强筋,增加第二卡位端2312的强度;第二卡位凸起2314为第二卡接机构23的卡扣位置;第二卡槽233设于弯头转角壳体21,第二卡槽233垂直连接孔211的轴向两个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二卡槽轴孔235;第二轴杆234贯穿两个第二支杆孔236和两个第二卡槽轴孔235;第二扭簧232的螺旋部分设于两个第二支杆孔236之间及第二卡勾主体2311与第二卡槽233底部之间,并且套设于第二轴杆234贯外侧;第二扭簧232的抵顶端由第二卡槽233底部向外抵顶第二卡勾主体2311的第二开启端2313。当按压第二开启端2313时,利用杠杆原理,第二卡位凸起2314被抬起,第二卡接机构23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所占空间小,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大电流连接器的整体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勾231设有第二引导斜面2315,第二引导斜面2315由第二卡位端2312的端部到第二卡位凸起2314轴向的端面。在插座1与大电流插头2扣合连接时,环形卡位凸起11沿第二引导斜面2315顶起第二卡位凸起2314,第二引导斜面2315方便第二卡位凸起2314越过环形卡位凸起11,方便环形卡位凸起11到达第一卡位凸起22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机构22和第二卡接机构23沿连接孔211周向设于弯头转角壳体21外侧,第一卡接机构22和第二卡接机构23间圆心角为90度,第二卡勾231的第二开启端2313为适应对应弯头转角壳体21的形状,向弯头转角壳体21的外壁弯折设置,避免第二开启端2313翘起,可以有效的预防第二卡勾231被误碰第二卡位凸起2314翘起,进而起不了延迟作用的情况。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卡位凸起11迎向连接孔211的一侧面为由插座1外壁到环形卡位凸起11外壁的连接引导面12。连接引导面12可以使环形卡位凸起11更易顶起第一卡位凸起2214和第二卡位凸起2314。

  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与现有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更优的零件设计和结构布局,插头转角弯头壳体内凹式设计不仅使得其体积更小巧,也减少了整个产品的重量;具有可以360度旋转以及二次锁紧功能,360度旋转可以使大电流连接器安装和使用更方便;二次锁紧功能使大电流插头2与插座1两步分离,可以辅助延迟大电流插头2与插座1分离时间,使用更安全。所有外壳均采用合金压铸工艺,不仅减少了加工所需的时间,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可以大规模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