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梳理 极萌被“锤” 站在“械”字号路口

来源:节能型动力电池测试    发布时间:2023-11-28 16:49:47

  近年来,“颜值经济”和“宅家美容”不断升温与发展,家用美容仪市场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目前家用美容仪主要搭载射频、微电流、光三大主流技术,其中射频技术被医学界证明有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效果。客单价达2500元以上的射频美容仪已经占据8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随市场逐步扩大,众多品牌纷纷布局家用射频美容仪产品,行业内竞争也愈加激烈。但目前,大量的家用射频美容仪产品都是作为“小家电”来管理,虚假宣传、质量欠佳、使用安全等问题已成为行业良性发展的阻碍。一直以来,家用射频美容仪的监管属性都存在争议。2022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最新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分类目录》),明确射频治疗仪按三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如今过渡期仅剩一年,家用射频美容仪是否纳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相关企业的注册进展等引发行业讨论。

  2023年3月15日,凤凰网时尚频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凤凰网FASHION(粉丝数870.1万)、“凤凰网时尚”同步发表《屡屡翻车的国产美容仪Ulike,“开小号”来圈钱了?》称,国产家用美容仪品牌“极萌Jmoon”仅凭借单一产品“大熨斗”美容仪,近3个月销售额便高达2.4亿元。在产品介绍中,该产品号称“射频仪+微电流仪器二合一”,而极萌天猫官方旗舰店客服仅能提供产品评估报告和产品检验测试合格报告,没办法提供射频仪产品相关资质证明。此外,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多位知名主播和明星纷纷宣传该产品。在测评产品演示中,主播多以“快速提拉”“用完脸歪了”“大小脸很严重”来论证其紧致提拉效果,通过夸张的左右脸对比效果来给消费者种草。不过,在产品评价中,部分消费者反馈该产品品控不到位,仪器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如“电流不稳定”“温度过高”“皮肤受损刺痛”等。

  3月17日,证券日报网发表《颜值经济驱动家用美容仪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 射频标准引业内争议》称,对于极萌“大熨斗”美容仪无法给出射频资质,利用“械”字号管理的过渡期“打劫”消费者钱包等质疑,极萌回应称,目前公司美容仪产品是按家用电器标准监管,产品均通过了国家授权的权威检验测试机构的射频性能、微电流工作电压等检测,同时公司已启动了相关这类的产品申请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相关工作。

  截至4月6日,黑猫投诉反馈平台共有“极萌”相关投诉56条,其中涉及虚假宣传、产品无效果、商家拒绝退货退款、半价活动造假等。在微博平台,@凤凰网FASHION发文后,网民一致认为极萌“大熨斗”宣传不实,是“智商税”产品。如“产品宣传说什么12极射频,实际并没那么多”“几十块的成本却卖几千块”“产品不行,全靠营销”“没有相关资质,妥妥的智商税”等。

  伴随着“颜值经济”的兴起,家用射频美容仪行业发展不断升温。钛媒体发表《家用美容仪逆势增长,百亿赛道如何掘金?》称,据《百度×京东618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618射频美容仪成交额同比上一年增长500%。同时,据2022年抖音“双11”好物节国货美妆战报显示,与2021年相比,美容仪器品类GMV同比增幅2108%。家用美容仪开始受到消费者热捧,也赢得了长期资金市场的青睐。2020年以来,知名机构梅花创投、腾讯投资、小米集团、顺为资本、IDG资本等纷纷下场投资美容仪赛道,投出了一批以AMIRO觅光、FLOSSOM花至、JOVS等为代表的国产新锐美容仪品牌。根据果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美容仪市场本土化趋势明显,抖音平台销售市场占有率TOP10的品牌里有60%为中国品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约为100亿,预计到2025年,该数据将达到251亿~374亿元。此外,据天眼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与“美容仪”相关的企业超过25000家,其中近18000家注册时间在1~5年,占比超过70%。射频医疗科技专家张杨博士表示,目前国内美容仪品牌已接近1000个,但真正能够独立生产安全有效产品的厂家不足10个,绝大部分品牌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情况。

  国产美容仪快速地发展,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逐渐打破了外资品牌垄断的格局。微信公众号“子弹财经”发表《美容仪格局生变,觅光、听研前途未明?》称,果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2022年“双11”期间抖音平台美容护肤和彩妆香水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了21%与17%,而美容仪器销售额增长高达169%,在所有美妆品类中增幅最高。在美容仪销售额中,射频美容仪占85%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前3名为觅光、雅萌、初普。市场爆发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助推。过去的十年间,美容仪市场长期被雅萌、宙斯、初普等外资品牌占据,而在2022年,雅萌、初普等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比均出现下降。

  日资品牌雅萌、国产品牌觅光成为国内美容仪行业的领军品牌,业绩增长亮眼。《华夏时报》刊发《家用美容仪市场火爆背后:头部品牌业绩亮眼,行业乱象尚待解决》称,2022年底,日本家用美容仪品牌雅萌公布了2022年5月至10月的主要财务数据。财报显示,在报告期内,雅萌合并净利润同比大涨62%,达4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4亿元),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营业收入增长27%,至26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76亿元),比此前预期高出45亿日元。因较为强劲的财务数据,雅萌表示其2022财年全年的业绩预期将保持不变,预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达到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97亿元),净利润增长19%,达到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3亿元)。

  一是监管标准模糊,炒作概念、夸大功效。微信公众号“拾盐士”发表《“美容仪天花板”宙斯塌房,揭秘瓦丽葆背后的美容仪江湖乱象》称,2022年3月,瓦丽葆(上海)美容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因销售的Dr.Arrivo(宙斯)24K魅影美容仪(香槟金)、Dr.Arrivo24K魅影美容仪(奢华耀红)因“标志和说明”“结构”“耐热和耐燃”3个检验项目不符合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要求,被没收违法来得到的11.08万元,罚款139.42万元,罚没共计约150.5万元。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总监封梅表示,目前家用美容仪产品并不在医疗器械的监管范畴之内,相关这类的产品的美容功效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要求,这就使得厂家在宣称其功效的时候存在夸大、炒作概念的现象。

  二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重金属超标、漏电、烫伤等风险。近年来,多个射频美容仪知名品牌因产品质量安全引发多次舆情事件。如2022年有消费者表示,使用初普奇迹S美容仪和眼部胶原笔后被烫伤,出现皮炎。雅萌因网传其产品镍释放量超标引发广泛关注,其产品一度遭到质疑。

  2021年,《南方都市报》曾发表美容仪调查的最终结果,867份有效问卷显示,在使用时,71.71%的受访者担心美容仪的安全性和材质有害。有超四成受访者称遇到过漏电等安全问题。其中,分别有16.12%、15.28%、12.45%的受访者曾遇到过重金属超标、漏电、接触不良和皮肤烫伤问题。

  三是代工贴牌门槛低。微信公众号“中新经纬”发表《你花2000买来的美容仪,出厂价仅需200》称,目前,家用美容仪市场存在“贴牌”乱象,一些厂家能够最终靠代工、贴牌的方式生产低价美容仪。记者在调查深圳卓励科技有限公司时,其工作人员表示,能够准确的通过客户需求提供“无logo”产品或公司自营品牌的射频美容仪。而订购5000件的采购价为188元/件,市场零售价则高达2000元。深圳市多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也表示其生产的“光子嫩肤美容面罩”,订购5000件的拿货价为400元/件,而该产品在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的零售价为3999元,即使是活动价也在2000元左右。此外,仍有部分厂商表示,可代工贴牌市面上百余元的美容仪产品只需十余元。

  2022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调整《分类目录》部分内容,对27类医疗器械涉及《分类目录》内容做调整,其中明确射频治疗(非消融)设备,如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用来医治皮肤松弛,减轻皮肤皱纹,收缩毛孔,紧致、提升皮肤组织,或者治疗痤疮、瘢痕,或者减少脂肪(脂肪软化或分解)等,都将按照三类器械监督管理。

  该公告发布后,引发业内对于家用射频美容仪是否纳入医疗器械监管的讨论。如健康号“智法联律师团队”发表《热玛吉五代两年过渡期内还能用于医疗吗?》称,对于射频美容类产品从风险程度、预期目的、使用方式等因素判定,如果没有不可逆的创伤,使人体组织、细胞发生病理、生理变化的,仅用于面部清洁、去除角质、祛皱、淡化色斑、提紧皮肤等,不用于医疗目的的,仍旧能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范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