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池巨头欣旺达:动力电池快速崛起构建第二增长极

来源:小九直播下载电脑版>    发布时间:2023-11-25 10:43:13 1次浏览

  专注锂电电池研发,动力电池业务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年,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模组和电芯的研发销售,经历了过去中国消费电子的“黄金十年”,成为国内消费电子电池龙头。

  2008年公司前瞻布局汽车动力电池业务, 2011 年公司创业板上市,2014 年公司收购东莞锂威,实现部分电芯自供。2015 年公司成立动力电芯研究院,2018 年公司动力电芯投产,目前公司主要动力产品为 HEV 与 BEV 产品。

  公司布局 HEV 产品较早,技术水平得到雷诺日产、吉利等主流车企认可;同时公司在 BEV 产品领域深耕快充技术,快充产品即将量产,相关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欣旺达通过技术研发和战略转型构建起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的业务布局,增长动力强劲。

  公司董事长为王威先生与王明旺先生为兄弟关系,根据 2022 年半年报,王威先生与王明旺先生合计持股比例为 28.76%,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度高。目前公司子公司众多,分别对应公司的五大业务。

  公司过去业务主要为消费模组业务,2021 年该部分营收为 291.47 亿元。2014 年公司收购东莞锂威,进入壁垒更高的消费电芯行业,逐步提高公司的电芯自供率,提升公司竞争力。随着智能硬件在消费电子行业中逐渐崛起,公司进入智能硬件代工市场,扩宽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影响力。

  2015 年公司正式进入新能源行业,打造公司新增长极,通过欣旺达电动汽车公司提供动力电池产品,并与主流车企成立合资公司,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电池产品。同时公司针对发电企业、通信商、家庭客户等推出系列储能产品,拿到多项 10MWh 规模以上的储能项目。

  公司经历了 20 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形成了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电池两大领域的产品布局。从收入端看,目前公司主要营收贡献来自消费电子业务,2021 年公司手机数码类产品营收 207.95 亿元,占比 55.66%,消费类产品合计占比 89.41%。

  动力电池业务 2021 年收入为 29.33 亿 元,占比 7.85%。随着公司 2018 年欣旺达惠州博罗电芯项目顺利投产,动力电池规模逐年提高,2021 年公司营收同比提高 584.67%。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1 年欣旺达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2.06GWh,在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占 1.3%,位居第 10。2022 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列全球 新能源乘用车电池行业第九位。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已经进入国内二线梯队,产品实力得到认可,随着未来公司产能的释放,预计动力电池业务占公司营收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动力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盈利将得到快速提高。2021 年公司毛利率为 14.69%、净利率为 2.29%。

  分业务看,由于电芯自供率的提升,手机电池业务毛利率改善,从 2017 年的 13.25%提升到 2021 年的 18.39%。公司动力类业务整体看毛利向好。2021 年公司动力业务毛利率为-0.9%,2022 年上半年毛利率为 8.8%,随着未来公司动力电池的快速放量,预计毛利率将显著提高。

  公司早期消费业务迎来消费电子黄金年代,3C 数码产品的快速升级换代为公司贡献持续增长动力。2012 年公司营收 14.12 亿元,2021 年营收 373.59 亿元,CAGR 为+43.9%。2016 年以后消费电子增速放缓,传统手机电池业务增速受到影响,公司逐渐拓展更多消费类产品,通过智能硬件和笔记本电脑业务贡献更多营收。

  由于智能硬件等业务毛利较低,因此公司整体盈利增速逐渐放缓,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9.16 亿元,同比+14.18%。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公司布局的动力电池业务占比逐年提高,动力类业务占比从 2017 年的 5.41%提升到 2021 年的 7.85%。同时东风柳汽、吉利等车企客户的导入提高了公司未来营收增长的确定性,未来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占比有望快速提高。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为消费类电池,由于电芯在电池中成本占比较高,所以毛利水平主要受电池电芯自供率影响。对比国内其他消费类电池公司,珠海冠宇主要供给电池电芯,PACK 业 务占比较低,因此毛利水平行业最高。欣旺达自收购东莞锂威后,电芯成本得到一定控制。

  2017-2021 年,公司毛利率均保持在 14%以上,2022 年上半年由于消费电子景气度下降,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毛利降低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下降。同时由于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拓展,公司净利率水平不断下降,预计随动力业务盈亏平衡后,公司净利率将得到缓解。

  公司研发费用自 2018年持续增长,2021 年加大研发力度,投入达到 23.27 亿元,同比增长 28.85%。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 6.23%,同行业公司如宁德时代研发费用率为 5.90%, 国轩高科为 6.22%,公司研发费用率与行业基本一致。研发费用高投入保证了公司的动力电池业务可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创新产品驱动公司快速发展。

  上游主要由正极、负极等相关原材料构成,中游主要以电池的电芯制造和电池 PACK 厂为主,下游应用主要是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分析,2021 年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占比 22%,动力类占比 68%,储能类占比 10%。

  我们根据消费电子出货量数据预测对应的消费电池空间,主要假设如下:4G 手机电池价格为 25 元/只,5G 手机电池价格为 30 元/只,笔记本电池价格为 150 元/只,可穿戴设备 6.5 元/只,电动工具价格为 12 元/只,平板电脑电池价格为 60 元/只。

  因此得出 2022 年消费电子电池市场空间为 1129.6 亿 元,2025 年为 1216.2 亿元,市场空间稳步提高。

  目前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供应商方面,电芯层面以 ATL、三星 SDI、LG 化学、村田制作所等国际龙头企业以及国内企业珠海冠宇等。

  目前消费电芯市场,ATL 一家独大,海外的 LG 以及三星逐渐从消费业务转型动力业务,国内消费电芯公司迎来新发展机遇。

  根据欣旺达披露的电芯销量数据以及珠海冠宇的消费电池出货量数据,2020 年手机电芯行业,ATL 市场占比 33.35%,珠海冠宇占比 6.15%,欣旺达占比 7.63%,锂威由于手机模组 优势导致手机电芯业务高市场占比。

  2020 年笔电行业,ATL 占比 31.87%,珠海冠宇占比 21.90%,欣旺达由于笔电业务发展较慢,占比仅为 1.33%,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导入主流笔电客户,未来锂威笔电业务有望快速成长。

  ODM 经营模式为主,电芯自供盈利能力提高。目前欣旺达主要通过 ODM 模式 完成模组供应,公司接到客户订单后,向各电芯商采购锂离子电芯(目前部分电芯自供),完成生产后直接销售给下游客户。因此公司的电芯生产基本以自供为主,在模组导入客户的过程中,同时引入电芯产品团队,一体化的设计及生产管理保障产品生产交付并降低成本。

  锂离子电池模组由锂离子电芯、BMS、结构件及相应辅料组成。电芯在锂电池模组成本构成中占比较高,因此欣旺达逐步开始电芯自供,提供电芯+pack 的一站式服务。

  公司早期通过收购模式进入电芯行业,2014 年公司收购东莞锂威 51%股权,2018 年收购剩余股权,东莞锂威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2016 年公司通过东莞锂威设立惠州锂威,进一步扩展电芯业务,实现跨地区的发展。2020 年公司设立浙江锂威,形成兰溪、惠州、东莞三大电芯生产基地。随着公司电芯业务的不断扩展,公司自供电芯率逐步提升,2021 公司电芯自供率约为 30%,2018 年自供率仅为 9.52%,自供率随公司电芯产能释放逐步提高。

  电芯自供率的提高也让公司逐步摆脱了客供电芯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消费电池产品毛利。

  公司电芯产品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完善的消费电芯产品矩阵。目前公司电芯产品主要针对电池温度、电池快充、能量密度等技术进行布局。同时目前消费类锂电池的主流技术趋势是快充和大容量电池,随着消费电子设备的功能提升,其耗电量随之提高,对于续航能力有了新的需求。

  因此公司目前的消费电池产品主要关注快充以及电池容量问题,针对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开发高性能电池。同时针对折叠手机、超薄数码设备等新兴产品开发对应的技术,紧跟消费电子的未来发展趋势。

  惠州锂威自 2016 年成立后,规划了约 60 万只/天的产能,东莞锂威 2014 年产能达到 3600 万只/年。2021 年年底产能公司消费电池产能为 90 万只/天,电芯产能处于逐步释放过程,未来主要电芯产能增量来自兰溪项目。

  兰溪项目之前规划产能为每年生产 2.4 亿只电芯,预计未来兰溪项目产能爬坡将使公司电芯产能 2022 年年底产能达到 100 万只/天,电芯自供率将进一步提高。由于之前公司模组业务已经导入主流手机数码客户,因此电芯的导入也较为顺利。目前手机电池电芯客户为小米、oppo、vivo、荣耀。

  公司笔电过去发展较为弱势,但是从客户导入角度看,公司笔电产品已经得到部分主流厂商如联想、小米、华为、微软等的认可。随着公司对消费类锂离子电芯业务的持续投入,目前电芯产品已陆续通过公司绝大部分锂电池模组客户的审核、测试认证并进入量产供货。公司与众多优质大客户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为公司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来源。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021 年消费电芯营收为 45.3 亿元,2016 年营收仅为 4.6 亿元,提升幅度较大。

  整体看,电芯业务量价齐升,单价由 2016 年的 15.65 元/只提升到 2020 年的 23.97 元/只,2020 年销量较 2017 年提升 158.89%。2021 年公司电芯自供率仅为 30%,随着锂威电芯产能的释放,预计未来电芯业务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产品毛利水平逐步提高。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上升周期,未来车型驱动行业快速发展。2013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 0.08%,相关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前期政府通过补贴形式驱动行业成长。

  自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后,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式进入上升周期,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50.72 万台,渗透率达到 13.36%。

  回顾过去十年行业发展历史,发展初期主要是政府补贴驱动行业成长,2016 年由于出现部分企业骗补现象,政府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行业格局出清,优质新能源汽车企业成为未来 行业的发展主力。

  2019-2020 年行业持续低迷,2020 年渗透率仅为 5.24%,随着 2020-2021 年新能源车企新车型的集中上市,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更多导致消费意愿提升,导致 2021 年渗透率较 2020 年提升 8.13%。

  2022 年 1-9 月,新能源车销量合计为 456 万辆,渗透率为 23.42%,我国新能源行业从政府培育期进入到被消费者认同的自我成长期。

  在当前电动车整体渗透率依旧较低的背景下,随着车企的产品优化以及技术创新,预计 2030 年之前新能源车渗透率到达 50%,电动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将迎来新的竞争格局以及更大的发展赛道。

  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带动上游产业链快速发展,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2 年 1-9 月国内动力电池销量为 367GWh,同比+243.8%,下游电动车需求高涨带动上游电池量同步提高。

  分电池类型看,磷酸铁锂电池由于能量密度上限较低不能满足电车高续航需求,导致装车量占比逐渐降低。而三元电池由于能量密度较高,因此逐渐被车企采用,占比逐步提高,2020 年三元电池装车量占比 61.1%,较 2017 年提高 17.1%。而 2021 年磷酸铁锂电池占比从 2020 年的 38.3%提升到 51.7%,需求超预期改善,因此目前动力电池的主流路线目前还未确定,两类电池未来的市场占比仍然需要通过市场需求以及动力厂商各自的研发进度进行具体判断。

  动力电池高市场集中度,行业壁垒铸就龙头。整体看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2017 年 CR2 为 43.7%、CR10 为 73.5%,2021 年 CR2 为 68.3%、CR10 为 92.2%,市场集中度在过去五年时间快速提高。根据 2021 年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宁德时代、比亚迪依旧保持行业龙头地位,行业头部公司始终保持高市占率的原因主要在于动力电池的高行业壁垒,

  1)重资产投入:一般 1GWh 电池产线 亿元,因此动力电池属于重资产行业,前期的高投入才能形成产能的规模优势,对于普通厂商而言,动力电池的资金进入壁垒较高。

  2)高技术研发:动力电池的研发需要较多前期的技术积累,同时目前行业还没有统一的动力电池应用方案,三元电池、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多种电池技术路线未来没有确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中小公司而言,其技术研发可能由于跟不上未来的主流电池发展趋势而落后。

  3)强品牌优势:产品如果顺利研发,最后还需要与整车厂进行测试,最后导入客户。动力电池行业在过去需求远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主流车企品牌已经导入如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商,同时该部分厂商纷纷扩产,实现供需匹配,满足客户未来的潜在需求。

  对于中小电池厂商,产能以及产品都落后于头部公司,因此品牌竞争力较为弱势,导入主流车企就会更加困难。

  从市场集中度看,2017-2021 年 CR10 由 73.5%提升到 92.2%,一、二线厂商占据行业主要位置。从内部结构看,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一家独大,市占率较高。下游车企处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会扶植更多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实现电池的成本可控。因此宁德时代未来市场占比将出现下降,而二线厂商较过去有了更多发展机会。我们认为拥有核心技术以及头部客户的二线厂商未来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格局有望持续改善,如宁德时代的行业龙头也将面临来自二线、公司优势:优质客户提供确定性盈利,HEV+快充电池技术行业领先

  从供给侧看,二线厂商依然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保证其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的快速进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公司自身市场份额的提升。

  供给侧主要指公司的产能以及产品是否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收入同时降低成本,最后实现净利润的提升。

  因此对于欣旺达这样的二线动力电池厂商,我们希望从其产品实力、产能情况、下游客户以及经营策略来判断公司是否能够在行业中保证独立竞争优势。

  公司布局动力时间较早,2008 年即设立动力电池业务部门,前期公司研发主要针对 BMS、Pack 等技术,后 2014 年收购东莞锂威后,公司业务拓展至电芯领域。

  15 年公司成立电芯研究院,开始进行动力电芯研发,2017 年公司动力电芯密度达到 210Wh/Kg,并在惠州博罗建设拥有 6GWh 模组 pack、4GWh 电芯产能的三元锂电池工厂,2018 年公司惠州一期项目投产,后公司得到吉利 PMA 平台、上汽 ZS12 平台等多家车企车型的定点,公司动力电池进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 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 3.52GWh,占比 1.3%,进入行业前十。同时公司 2021 年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 为-0.87%,较 2020 年提高 13.98%。2022 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 3.95Gwh,实现收入 42.00 亿元,毛利率为 8.76%,相较去年毛利率有明显提高。同时 2022 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列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电池行业第九位。

  1)从消费电子转型到动力电池,目前国内外龙头的发展路径基本都是这种,如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等。

  因为动力电池与消费锂电池技术较为接近,如生产工序基本一致、同时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供应商较以前没有较大变动。在过去消费电子增长停滞的背景下,消费电子龙头借助过去消费电池的研发经验开发动力电池,寻求公司增长第二极。

  2)公司单独做动力电池,如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通过动力电池的技术积累进入该行业。

  3)公司从资源型公司转型至下游产品,如瑞浦能源,其借助青山实业的矿产资源优势进入动力电池行业,从事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单体到系统应用的研发。

  因此三类公司从技术发展情况看,产品技术路线差异较小,但是在供应链管理上,如欣旺达、亿纬锂能等消费转动力的公司更具优势,因为该类公司之前消费电子产品积累了较多原材料供应商资源,因此过去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可以帮助公司在动力电池的供应链上做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提高公司运营效率。

  公司前期通过 HEV 产品打开市场,由于 HEV 产品技术部分适用于快充电池,公司同时进入到快充市场,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

  目前公司相关产品技术水平受到下游客户认可,获得多家车企定点项目,未来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0 年 10 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中,明确将发展混合动力车型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并提出到 2025 年、2030 年,HEV 在传统能源乘用车中的占比要分别达到 50%以上、75%以上,到 2035 年达到 100%。2021 年国内 HEV 销 量为 58.6 万台,渗透率较低,因为国内 HEV 未来渗透空间广阔。

  在碳中和、碳减排的大背景下,全球 HEV 销量快速提高,2021 年全球 HEV 销量 532.7 万台,同比+40.4%。根据我们测算,到 2025 年底,全球 HEV 销量达到 1561 万台,假设单车带电量为 1.8KWh,同时电池带电量单价逐年降低 10%,预计 22 年全球 HEV 电池行业规模为 450 亿元,25 年达到 837 亿元,行业空间快速提高。

  HEV 车型及 HEV 电池集中度较高。根据 GGII 数据,2021 年 HEV TOP10 销量车型主要集中在本田、丰田的合资车型,因此日企是目前国内主流 HEV 品牌,国内如吉利、长城等车企也在逐步发力 HEV 车型,但市场渗透率较低。

  HEV 品牌的高集中度导致供应商的高集中,如本田核心电池供应商是 Blue Energy,丰田核心供应商为 PEVE,后 PEVE 在国内投资科力美,使科力美成为目前 HEV 电池龙头,深度绑定日本丰田。

  目前欣旺达、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是国内主要 HEV 锂电电池供应商。从产能看,2021年欣旺达 HEV 产能大于 20万套,HEV电芯的应用量超20万辆,产能及应用量国内领先。

  从客户看,宁德时代以及蜂巢能源的主要客户为长城汽车,欣旺达主要客户为吉利、雷诺日产等客户,侧面反应欣旺达目前的 HEV 产品得到国内外主流车企的认可。

  根据数据测算,公司 2021 年 HEV 收入全球市场占比为 0.78%,预计未来市场占比进一步提高。

  公司 HEV 产品快速研发迭代,奠定未来发展基础。目前公司 HEV 电芯已经研发至第三代,第一代产品实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替代,第二代产品性能上面已经超过国外同行,可实现 70C 放电、60C 脉冲充电,高功率确保高节油率。

  在寿命方面,产品能做到 6 万次保持 80%的 SOH,达到 20 年的超长质保。第三代 HEV 电芯具备超高功率、超低温冷启动、超强能量回馈和超长寿命等优势。其中永不析锂技术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实时工况析锂电流保护。

  小鹏 G9、路特斯 Eletre、理想 L9、奥迪 RS e-tron GT 等中高端车型都采用快充技术,快充技术的提升可以使电动车性能匹配燃油车,提高了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使用体验,使电动车加速替代燃油车。同时快充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渐完善,2021 年公共直流桩保有量为 45 万个,占比 40.98%,较 2018 年提升 4.31pct。

  根据《2021 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的数据,快充桩因充电速度快,成为 99.3%用户的首选。尤其是对充电时间高度敏感的营运车辆用户,对快充的需求更高。因此从需求角度看,用户快充习惯被养成,因此未来电动车快充化趋势被车企和消费者所认同。

  动力电池系统一般由电芯、BMS(电源管理系统)和结构件(箱体、连接件、接插件等)组成。因此在不考虑充电桩功率限制的条件下,其快充能力由电芯的快充性能决定。

  快充时通常会带来电池的析锂副反应和热效应,而正极的降解和正极 CEI 膜的增长对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没有影响,因此电池负极内阻、温度、电极厚度等因素是改善电池快充性能的关键。

  目前国内电池厂商都根据快充需求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石墨改性、负极结构改变以及正极材料创新以及电池结构创新等,实现电池快充性能的提升。

  快充技术难题在于电池循环容量衰减。整体看电芯要做到高能量密度同时实现快充技术难度较高,因此目前仅有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等公司目前有动力电池快充产品。从快充产品角度看,一线、二线电池厂商产品技术指标相差较小。

  事实上,动力产品快充技术的核心难题在于快充会导致电池的容量衰减,电池循环容量衰减主要是因为快充过程中正负极活性材料、活性锂损失并且阻抗增长。因此需要电池快充需要通过材料和结构创新减少容量衰减问题。

  欣旺达解决电池衰减问题打造高质量快充产品,技术水平领先。首先,公司的 HEV 产品与快充产品类似,HEV 产品电芯是功率型,需要高倍率放电,对于电池结构设计有更高要求;同时 HEV 产品需要上万次的循环次数,需要对材料方面进行创新。

  HEV 对于多循环次数以及高倍率放电的要求与快充产品大电流充放电和循环次数提升的诉求匹配,因此 HEV 的核心技术可以帮助公司打造高质量快充产品。其次,从公司目前公布的专利看,公司主要通过结构+材料改善快充容量衰减难题。

  (1)结构创新:将连接件部分设置在冷却介质层中,当连接件产生热量,而冷却介质层可以对其包裹的连接件快速散热,从而减少大电流快充过程中连接件上的热量积聚。

  由于高温条件下,电池内部副反应加速,造成电解液氧化和分解并促进 SEI 膜的生成,造成容量不可逆损失以及阻抗上升。因此合适的结构创新可以降低温度对于电池容量衰减影响。

  (2)材料创新:材料创新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通过改变电极活性层材料,通过新材料吸收快充产生的热量。

  第二是对于正负极以及电解液创新,降低活性材料损失以及阻抗。如电解液中加入亚磷酸酯、二氟二草酸磷酸锂和三甲基氟硅烷形成更通透的 SEI 膜降低阻抗,提升循环性能。或者通过负极材料改变,通过纳米级 SEI 膜,降低复合负极材料与电解液副反应,降低了锂损耗,保证电池容量。

  欣旺达布局快充技术较早,2017 年与国内企业配套合作,公司 BEV 动力电芯实 现 1.5C 快充,能量密度为 200Wh/kg。2022 年公司 BEV 超级快充电池预计年底量产,充一次电可以实现 700 公里的续驶里程,充电 10 分钟就可以达到 400 公里的续航,能量密度为 250Wh/kg,可以实现 0%-80%SOC 30min 快充。

  该电芯主要通过材料创新(高电压低钴正极、多重改性石墨负极)、结构创新(轻量化 CTP 结构、3D 液冷结构)、工艺创新(CPE 电极工艺、HSHP 叠片工艺)等技术实现电芯的快充性能。

  从公司 2021 年年报披露的信息看,公司快充技术主要体现在对于电池负极材料的改善。目前公司 2C 快充电池将在 2022 年第三季度量产,4C 快充产品将在 2023 年第一季度量产。

  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公司已经拿到多家主流车企的定点合作。HEV 定点主要包括雷诺日产、东风、吉利、上汽等,公司该部分业务营收贡献来自雷诺日产。

  同时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3 月,带有 e-POWER 技术的日产 Note 和日产 Note Aura 在 日本市场的累计销量为 56,119 台,成为日本 2021 年下半年电驱化车型的销量冠军。雷诺及日产的 HEV 销量及新车型数量提升将为公司带来较多营收增量。

  上述投资方拟以合计 24.3 亿元向欣旺达汽车电池增资,对应增资完成后欣旺达汽车电池的 19.55%的股权。

  多家知名车企参与欣旺达汽车电池增资,说明公司动力电池产品得到行业主流客户认可。

  2022-2023 年公司处于产能加速期,结合之前公司的优质客户优势,可以保证公司的产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公司的产能扩张的资本风险,预计公司营收将迎来高质量增长。

  预计联动调价机制将有效控制上游成本,公司盈利将得到改善。同时公司很早就布局了盐湖提锂等相关技术,同时获得东台吉乃尔湖的探矿权,预计 2024 年开始,公司的上游布局将发挥作用,公司未来预期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

  1)手机电池业务:今年手机数码市场景气度回落,将对公司营收有一定影响。随着手机市场未来需求回升,公司营收将稳定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手机电池业务营收为 205.4/218.8/227.5 亿元,毛利率为 19%/21%/23%,净利率假设均为 3.2%。

  2)笔记本电池业务:公司目前笔记本电脑电池市占率较低,随着未来大客户的导入,公司该业务未来将得到快速发展,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笔记本电池业务营收为 73.8/95.3/113.4 亿元,毛利率为 10%/11%/12%,净利率假设均为 3.2%。

  3)动力电池业务:公司目前导入优质车企客户,随着公司新产品的推出以及产能扩张,预计营收将快速提高,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营收为 121.6/251.8/358.7 亿元,毛利率为 6%/11%/16%,净利率为-6%/2%/7%。

  4)智能硬件业务:智能硬件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公司未来将长期持续受益,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该部分营收为 62.9/73.1/80.9 亿元,未来三年毛利率假设均为 11%,净利率均为 1%。

  5)精密结构件及其他业务;公司精密结构件及其他业务预计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精密结构件业务营收为 25.6/25.7/25.7 亿元,未来三年毛利率假设均为 19%,净利率假设均为 7%。

  我们假设公司消费业务未来稳步发展,动力电池业务占比快速提高,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收为 501/678/820 亿元,归母净利润 12/24/33 亿元,股价对应 PE 为 35/18/13x。

  1)动力电池产能释放不及预期;2)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3)下游需求景气度弱于预期; 4)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5)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