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设备行业格局或重构

来源:小九直播下载电脑版>    发布时间:2024-05-31 11:28:52 1次浏览

  目前,在国内电池厂商的工业化生产中,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已达80%~90%,随着数码类电子消费和动力能源两大市场的兴起,国内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的生产企业也由2005年的七八家快速扩大到当前的四五十家。然而,2012年以来,随着下游电池厂商的产能过剩,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的销售也明显趋向停滞。记者根据近三年参加中国国际电池产品及技术展览会的企业名录,抽取了15家进行采访,其中10家表示2012年业绩较去年出现下滑,4家基本持平,仅1家企业较去年有增长,或许也反映出当下整个行业的状态。

  一位在业内混迹多年的销售总监评析:“2012年销售额能维持去年一半以上的企业,已经算很不错了。电池产商都在削减产能,谁还会扩产生产线?不增加新的生产线,又能增加多少检测设备?”化成、分容检测设备不同于一般的快消品,一台检测设备的使用的时间通常在6年之上,因而,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反馈相对较缓慢,但行业洗牌已悄然开始。行业大佬的尴尬有着原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背景的广州擎天实业有限公司,是业内最早开始批量生产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的产商之一。据擎天实业销售人员的介绍:“目前,在国内大的电池产商中,对自动化、精密度要求比较高的产品型号上,我们仍旧是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品牌认可度。但在常规型号上,我们的性价比已经很难和南奇等企业争夺市场。比如同一款产品,我们的价格要接近三万,而市场上的中小企业,开价才两万。这直接引发近两年, 我们在中低端市场占有率的一下子就下降。”2005年之前,国内整体检测技术还处于手动化阶段时,擎天的年销售额曾占据华东地区国产锂的半壁江山。“这两年,光是由我们这的技术人员流出去成立的公司就有七八家。”擎天实业的内部人员向记者透露说。近两年,随着国内电池产商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广东一带新增了十数家企业。特别是南奇电子等原代加工厂从擎天分离出来后,使华南地区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化,也使擎天实业内部积累多年的技术结构层出现动荡。作为军工定点企业的杭州可靠性仪器厂,也正在经历着与擎天实业类似的尴尬。杭可仪器在国内锂电池化成、和可靠性老化筛选专用设备行业中已有27年的发展历史,过硬的技术,多年的品牌,让杭可仪器在业内同行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但是,近两年整体经济环境的下行,和中小企业大量涌入带来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激化,正在猛烈冲击杭可仪器长期自成体系的定价体系。天津力神的首席技术官张娜就表示:“目前国外的比国内的价格要高出5倍左右,除了实验室会选用美国的Arbin、美国必测、德国的迪卡龙,一般工业化生产中检测设备基本国产化。天津力神目前较多的是用杭可仪器和擎天实业两家的产品,但是今年的小规模采购中也有尝试好几家别的企业的设备,至于未来的会看好哪家企业的产品,肯定也是会以性价比作为考量,作为客户当然是希望有更广的选择面。”初生牛犊的突围擎天实业的销售经理王川提出:“客户在选择检测设备时,精度、自动化程度等参数及价格都非常容易对比,但经常使用的稳定性是一个较难以被量化的指标,做出来容易,做好很难,口碑的建立,需要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成熟、和经受市场的考验。这也是客户偏向老牌厂家的原因。”广州市威亦旺电子有限公司作为一家2008年后才进入这个行业的新兴企业,从一进入市场就面对着行业低谷期最激烈的拼杀。销售总监张曙波认为对客户的真实需求的理解和产品售后服务的周到是威亦旺成功开拓出生存空间的绝杀技,“从技术层面上看,检测设备不算一个门槛特别高的行业,但国内检测设备生产企业中能做化成、分容的企业并不算多。市场的培育,需要勤恳和耐心。作为一个非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的行业,我们在研发时,就开始调研客户的真实需求,并且就在上个月,我们还做了一个四十四天拜访全国各地客户的调研。”相较于其它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湖北德普电气经历了漫长的研发期,挤入市场的契机还源自去年与中航锂电的一次合作。德普电气的副总经理王国安和记者说:“德普研发的化成检测设备是采用的是新的拓扑结构和技术,能大大降低测试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并对能耗产生的热量引起的漂移以及可靠性、安全性风险实现显著阻扰。虽然我们还处于市场开拓期,但从我们今年的发展速度看,德普未来的机会很大。我们大家都认为,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将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不约而同的是,威亦旺和德普电气都将下一步推广瞄准了动力电池市场。2011年8月才新成立的深圳宏图高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经理也认为,2012年市场推广的难度远高于预估,但未来动力市场做起来之后,情况或将好转。行业洗牌的拐点锂电行业深陷产能过剩的漩涡,而广被寄予希望的动力电池市场何时爆发,依然是未知数。受下游市场影响,化成、分容的洗牌也悄然拉开。对此,一些企业表示行业经历洗牌,也许将成为重构行业格局的拐点。山东路华的市场部经理沈亚东指出,一个行业的发展经历峰值和谷点,属于常态,“07、08年,国内接连上了几个大的电池厂项目,因此也成为化成、分容检测设备发展的高峰;而后大量中小企业的盲目跟进,很多都并不拥有成熟的技术。起来的快,落得也快。其实化成、分容设备制造是一个利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行业,也许经历洗牌的淘汰,最后留下的还是几家,可能只是名称变了。”据了解,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由于多为非标准化产品,基本偏向订单式生产,大批量订单的利润空间一般维持在15%~20%,小批量订单毛利一般有30%~40%,竞争更多集中在订单的争夺。据上游的材料供应商反馈:“2012年应该是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生产企业最难的一年,在竞争最惨烈的深圳广州等地,不少企业有的月份甚至没有一笔订单。”擎天实业的王川直言:“也许可以剩下十几家,但死掉的一定都是圈地的、技术不成熟的,留下的将是真正踏实研发的。洗牌期经历更久些,再激荡个两三年后,或许对于整个行业长远发展来说将是好事。”威亦旺电子的张曙波认为市场压力对行业而言,是压力也是机遇:“一方面,这两年随着高端电池市场的扩展,进口的检测设备较前几年反而有所增长,比如比亚迪惠州的项目,用的全是日本韩国的检测设备。国外的技术比国内的好很多,但是一直受价格,至于未来如何,则很难说。另一方面,市场肯定会越开拓越大,等动力电池市场发展起来,市场需求恐怕要翻几倍都不止。现在的行业洗牌,到底谁洗谁还不知道呢。”

回到顶部